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舞弊手段?一首诗告诉你

2021-09-18 来源:腾讯网历史

其实,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类似这样的营私舞弊,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原因?

宋朝一个叫汪洙的神童,一首诗就做了很好的说明: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早上的时候,还在农田里种地。晚上的时候,就到了皇宫里,站在了皇帝的面前。

从贫寒的“农家子”,一跃成为“天子臣”。

这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魅力。

也正是因此,历朝历代的学子们,除了十年寒窗的苦读以外,也没少在“替考、夹带”等等这些作弊方法上,下苦工夫。

江南贡院

替考

这种作弊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唐朝。

也就是说,基本上从有科举考试以来,“替考”现象也就出现了。

唐朝的替考现象有多严重呢?

据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

当时有一个叫赵匡举的人,是洋州的刺史,曾经上书当时的唐玄宗,痛陈科举考试的弊端。对于当时的替考现象,他做了这样的陈述:

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

当时来京城长安考试的考生,十个里边有三四个,不是他本人;考上了之后去做官,十个里边有两三个,不是他本人。

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是一个人,当官的时候是另一个人。

江南贡院

夹带

这个作弊的方法,发明者还是唐朝的考生。

为此,历朝历代也是想尽了办法,通过进考场时,对考生的各种检查,来杜绝这一现象。

物品检查:

在清朝的时候,考生进考场时,手里都会提着一个篮子,叫作“考篮”。

篮子里面除了笔、墨、砚台及镇纸以外,还有一些生活用具。

不过为了防止夹带,还对各个物品的尺寸和规格,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毛笔的笔管,必须是镂空的才可以。

身体检查:

这可不只是简单的搜一下身。

明末的散文家艾南英,在《艾千子自叙》中,就讲述了自己入场考试时的情形。

大体是这样的:

考生露天解开衣服,一手拿着笔砚,一手提着考篮。然后每个考生两个军士,开始进行搜检:

上穷发际,下至膝踵,倮腹赤踝。

上至头发梢,下至脚后跟,包括胸和肚皮,直至脚脖子,都要检查。甚至连嘴巴、肛门,也不放过。

江南贡院

可即便严格到如此地步,仍旧杜绝不了考生舞弊。

为此,历朝历代还专门制定了惩治制度:

在宋朝的时候,实行的是“互保连坐”制度。

同一个地区的考生,编为一个或几个保,互相监督,互相揭发。在考试过程中,若其中一个考生被发现有作弊行为,同在一个“保”里的其他考生,一样会被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还有下一年的。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夹带舞弊一经发现,先绑在考场外示众一个月,然后取消一切功名。有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发配到边疆充军。

到了清朝的时候,就更清晰明确了。按《大清律例》规定,考试作弊一经发现:

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发配边疆。

当然,这还只是针对个人舞弊行为的。

窝案

就是团伙作案,在古代也叫“科考窝案”。

这种作案手段,一两个人是做不到的,往往是上下勾结,互为狼狈。

最常见的手段,有两种:

考前泄题,暗通关节。

考前泄题比较好理解。所谓暗通关节,就是在考试之前,考官和考生约定好几个字词,然后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意把这几个字词写到文章里。考官在阅卷的时候,看到这几个字词,就把该卷的名次提上来。

当然,这种作弊手段,一旦被查实了,罪名也会很大。

轻者被罢官夺禄,重者就是人头落地。如果碰到了和老百姓一样,对贪污受贿深恶痛绝的皇帝,那就有可能会被腰斩。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个叫俞鸿图的人,就因为考前泄题,最后被当街腰斩。

最近山东爆出来的“高考被顶替”事件,很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替考”,不过情节要比古代的替考,更严重一些。因为古代的替考者,知道自己是来替考的。而现今的一些被顶替者,大概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曾经蒙受了,如此的不白之冤。

当然,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像科举考试,可以让一个人一步登天。不过对于像你我这样,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依旧是寥寥无几的,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真的就像白岩松所说:没有高考,你能拼得过富二代吗?

所以,何去何从,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