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韦《国家至上》:一部为时代画像的好作品

赵韦《国家至上》:一部为时代画像的好作品

赵韦《国家至上》:一部为时代画像的好作品

天下网商 · 2022-06-14 来源:腾讯文化

《国家至上》记叙了一件“国之重器”的研制历程,描绘了一幅为了“国家需要”而奋争的壮丽画卷,树立了一群秉承“国家至上”意志的光辉英雄形象,展示了一种为了“国家强盛”不屈奋进的伟大精神,为某些领域和题材的纪实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首先,较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有着较强的可读性,较好地把理性与感性、纪实与趣味、真实与生动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够较好地进入阅读状态,进而更好地完成审美体验。全书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国之重器”的研制之路,或者说引领读者一起重温了共和国“铸剑自强”的艰辛历程。作者从大的历史背景、政治形势和国际局势入手,充分展示了研制“国之重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从国家的需要和战略部署出发,从研制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出发,切入参与者的个人历程,宏观而又细致地展示这一宏大事件的精神脉络。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和工作环境,感受到了一群建设者、奋斗者的思想境界和崇高情怀,看到了一项大事业的各个时间节点,也跟随着这项大事业在不同的空间进行辗转腾挪。全书脉络清晰、条理清晰、进程清晰、情感清晰。

《国家至上》首先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保卫新诞生的共和国,为了让中华民族不再蒙受欺凌屈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利剑和坚盾,而且刻不容缓。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积贫积弱,不但在物质条件上很落后,而且缺乏有志有才的人,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作品从这里开始,记叙了以邢球痕为代表的一群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接受国防教育、跻身于国防建设的历程。这个切入点看似不那么宏大,实则最宏大,从这些原本对尖端装备制造一无所知的年轻人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让读者看到了在理想和信念激励下人的飞跃和进步。正是这样的描叙,不但让读者对国防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深了人们对国之重器研制艰难过程的理解。从描写这些年轻的学子开始,延伸到对进行教学的专家前辈的追忆,更加深了读者对于这一群体的敬仰。

时空推移的全面、连贯和顺畅,让整部作品与整个事业的发展紧密贴合。为了研制这些国之重器,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单是一个研制地点的选择,就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考虑。以前只知道进行这些研究是高度机密和需要保密的,《国家至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许多尖端装备的研制除了要考虑必不可少的安全因素之外,甚至还要考虑包括气候水土等诸多因素。从北京到东北、到内蒙古、再到四川、湖北,最后到陕西蓝田,这样的辗转挪移,看似是一个个地名,但实际上是一种艰辛与曲折。而在这几乎不间断的、高频度的、大空间的转移转换中,彰显着一代代国防建设者们的高度服从和绝对执行,彰显着在国家需要下的使命感,彰显着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为国家的崇高与担当。一个工作区域的转换,且不说边建设边研制边生产的艰辛,光是生活、家庭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足够让人尊敬。这其中引用了建设者们迁移地点之后撰写的诗句:“身在大庙胸怀全局,脚踏青山放眼世界”——所谓大庙,就是起初的工作条件,所谓青山,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一代英雄豪迈地喊出了“胸怀全局、放眼世界”的口号,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国家需要默默奉献。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由于迁移、战备、疏散等原因,许多家庭人各一处,丈夫与妻子分居两地、父母与孩子无法见面,孩子不能侍奉父母等,让这一代建设者有了许多的“亏欠”。但他们没有埋怨抱怨,而是服从国家安排、国家利益至上,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奋斗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这种精神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更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奉献与牺牲。

全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地方,那就是文学形式的“科普”。对于尖端技术的阐释,要做到让读者看明白、把事情说明白,作者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的,也需要作者的专业性学习。如果写作者不是把自己变成相对的“内行”,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行”的东西。

《国家至上》描摹了一群奋斗者的形象,包括了群像与个体、精神与实际、崇高与实在。群像是几代人,包括共和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一群英雄们,个体是在群体之外,比较深入细致且一以贯之地描叙了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精神”是秉持着国家至上的理想,“实际”则是他们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探索、钻研与尝试等。崇高,是他们的心声:“干这一行,不是要扬名天下,而是要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贡献,要甘当无名英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等等,而“实在”则是写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血肉、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尤其重要,只有把英雄们写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才能够真实可信。

《国家至上》让一个个英雄深入了读者的内心。作者用恭敬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用整体的叙论和细节的刻画,用文学的形式进行了国防安全、国家安全的一次深入的宣传与教育。通过这样一部著作,更可以引发我们对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国家的大事业、大功臣、大品类的书写的思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正是有了这样的大事业,我们才能够获得大安全。正是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大功臣,我们才有了更多的精神榜样。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国家至上》记叙了一件“国之重器”的研制历程,描绘了一幅为了“国家需要”而奋争的壮丽画卷,树立了一群秉承“国家至上”意志的光辉英雄形象,展示了一种为了“国家强盛”不屈奋进的伟大精神,为某些领域和题材的纪实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首先,较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有着较强的可读性,较好地把理性与感性、纪实与趣味、真实与生动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够较好地进入阅读状态,进而更好地完成审美体验。全书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国之重器”的研制之路,或者说引领读者一起重温了共和国“铸剑自强”的艰辛历程。作者从大的历史背景、政治形势和国际局势入手,充分展示了研制“国之重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从国家的需要和战略部署出发,从研制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出发,切入参与者的个人历程,宏观而又细致地展示这一宏大事件的精神脉络。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和工作环境,感受到了一群建设者、奋斗者的思想境界和崇高情怀,看到了一项大事业的各个时间节点,也跟随着这项大事业在不同的空间进行辗转腾挪。全书脉络清晰、条理清晰、进程清晰、情感清晰。

《国家至上》首先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保卫新诞生的共和国,为了让中华民族不再蒙受欺凌屈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利剑和坚盾,而且刻不容缓。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积贫积弱,不但在物质条件上很落后,而且缺乏有志有才的人,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作品从这里开始,记叙了以邢球痕为代表的一群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接受国防教育、跻身于国防建设的历程。这个切入点看似不那么宏大,实则最宏大,从这些原本对尖端装备制造一无所知的年轻人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让读者看到了在理想和信念激励下人的飞跃和进步。正是这样的描叙,不但让读者对国防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深了人们对国之重器研制艰难过程的理解。从描写这些年轻的学子开始,延伸到对进行教学的专家前辈的追忆,更加深了读者对于这一群体的敬仰。

时空推移的全面、连贯和顺畅,让整部作品与整个事业的发展紧密贴合。为了研制这些国之重器,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单是一个研制地点的选择,就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考虑。以前只知道进行这些研究是高度机密和需要保密的,《国家至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许多尖端装备的研制除了要考虑必不可少的安全因素之外,甚至还要考虑包括气候水土等诸多因素。从北京到东北、到内蒙古、再到四川、湖北,最后到陕西蓝田,这样的辗转挪移,看似是一个个地名,但实际上是一种艰辛与曲折。而在这几乎不间断的、高频度的、大空间的转移转换中,彰显着一代代国防建设者们的高度服从和绝对执行,彰显着在国家需要下的使命感,彰显着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为国家的崇高与担当。一个工作区域的转换,且不说边建设边研制边生产的艰辛,光是生活、家庭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足够让人尊敬。这其中引用了建设者们迁移地点之后撰写的诗句:“身在大庙胸怀全局,脚踏青山放眼世界”——所谓大庙,就是起初的工作条件,所谓青山,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一代英雄豪迈地喊出了“胸怀全局、放眼世界”的口号,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国家需要默默奉献。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由于迁移、战备、疏散等原因,许多家庭人各一处,丈夫与妻子分居两地、父母与孩子无法见面,孩子不能侍奉父母等,让这一代建设者有了许多的“亏欠”。但他们没有埋怨抱怨,而是服从国家安排、国家利益至上,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奋斗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这种精神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更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奉献与牺牲。

全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地方,那就是文学形式的“科普”。对于尖端技术的阐释,要做到让读者看明白、把事情说明白,作者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的,也需要作者的专业性学习。如果写作者不是把自己变成相对的“内行”,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行”的东西。

《国家至上》描摹了一群奋斗者的形象,包括了群像与个体、精神与实际、崇高与实在。群像是几代人,包括共和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一群英雄们,个体是在群体之外,比较深入细致且一以贯之地描叙了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精神”是秉持着国家至上的理想,“实际”则是他们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探索、钻研与尝试等。崇高,是他们的心声:“干这一行,不是要扬名天下,而是要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贡献,要甘当无名英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等等,而“实在”则是写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血肉、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尤其重要,只有把英雄们写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才能够真实可信。

《国家至上》让一个个英雄深入了读者的内心。作者用恭敬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用整体的叙论和细节的刻画,用文学的形式进行了国防安全、国家安全的一次深入的宣传与教育。通过这样一部著作,更可以引发我们对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国家的大事业、大功臣、大品类的书写的思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正是有了这样的大事业,我们才能够获得大安全。正是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大功臣,我们才有了更多的精神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