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专著

天下网商 · 2022-03-07 来源:腾讯文化

《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对小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其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线索明朗而清晰,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专著取材详实,分析精当,结构谨严,脉络清楚,内容丰富,填补了小说研究史上的空白

内容概要

全书共二十八篇,书后附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是作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它从远古的神话与传说起溯,其后依序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从汉代小说、六朝小说至唐宋传奇,从宋代话本及拟话本、元明的讲史小说、明代的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至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鲁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比较方法,对小说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对历代小说兴衰变化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以及各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做出了概括和总结。

中国小说历来不为文人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将上古神话传说视作魏晋志怪小说的本源,认为小说至唐代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到宋代又有一个变化,志怪多欲取信于人,文辞也变得平实,传奇则拟古而无独创。宋以后白话小说蔚为大观,文言的拟晋唐志怪传奇,也有续作,同时也论述了各类题材小说在近代的发展。

具体地说,该书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征引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说明小说之名的起源及历代对小说的分类与态度,阐述历来轻视甚至敌视小说的“史家成见”的由来,极力鼓吹小说的重要地位。其余27篇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勾勒,先是追溯远古神话与传说,其后论述汉代小说、六朝小说、唐宋传奇、宋人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话本、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及清末谴责小说。其中第二至四篇考述从上古神话传说至魏晋问假托汉人所撰各种神仙传记的小说成型史。第五至七篇研究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及《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第八至十篇论述唐人传奇与汇辑各种故事逸闻的“杂俎”。第十一至十三篇考论宋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与拟话本。第十四至二十一篇评述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与人情小说,附论明代拟宋代市人小说及清人选本与续作。第二十二至二十八篇论析清代拟晋唐传奇志怪、讽刺、人情、以小说见才学、狭邪、狭义与公案、谴责等七大类型小说。

时代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地位卑微,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流、“街谈巷语之说”,不登大雅之堂,搞学术的人也不屑于去碰小说。17世纪的金圣叹说《水浒》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史记》、《战国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一眼光堪称卓然,但在他那一时代,像他那样的怪杰绝无仅有。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与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绝不相符,反差渐渐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于是近世梁启超倡“小说界革命”,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而把小说抬到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即便当时写小说的人多了,人们也开始重视小说了,但对中国历代小说的梳理、评述和研究情况却微乎见微,更遑论专门的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写作。

基于这样的原因,前此无人对中国小说史进行系统研究,该书《序言》开宗明义地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作者却自幼喜欢小说,受梁启超等人重视小说功用观的影响,大力翻译、研究域外小说,致力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与整理,决心改变小说无史的现状,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创作历程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作者鲁迅就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正讹辨伪,正本清源”,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所用的资料,就是从以上著作中采撷而来的。《古小说钩沉》辑校唐以前残存古小说凡36种,涵盖了《中国小说史略》从第3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时3年,鲁迅阅读了大量古籍,抄录了大小6000张卡片。《小说旧闻钞》辑录宋以后小说41种,参考了明清时的93种书籍凡1570卷。《唐宋传奇集》从辑录到出版历时15年,内收唐宋小说45篇。作者鲁迅耗费了大量时间系统地整理古小说资料,作者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而喜。”(《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1920年,作者鲁迅应邀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把讲义油印出来散发给学生,是为《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便是在《小说史大略》的基础上修补增订而成,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17篇扩大到26篇,题目也改为《中国小说史大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分为上下两卷共28篇,题目也正式定为《中国小说史略》。

作品影响

作者首次从文体演进的角度,勾勒了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小说从酝酿、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小说史,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开拓性。

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正面评价

胡适: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别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的精力。

郭沫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蔡元培:著述最谨严,徒非中国小说史。

冯至: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阿英:《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说评林》),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如《红楼梦索隐》、《水浒传索隐》,以及牵强附会的民族论派),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如《中国大文学史》)。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的观念,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

陈平原:迄今(2000年)为止,小说家之撰写小说史,仍以鲁迅的成绩最为突出。一部《中国小说史略》,乃无数后学的研究指南。

郑振铎: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

萧相恺:迄于今(2002年),还没有一部真正从整体上全面超过《中国小说史略》的著作出现。

钱玄同:“此书条理明晰,论断精当,虽编成在距今十多年以前,但至今还没有第二部比他更好的(或与他同样好的)中国小说史出现。他著此书时所见之材料不逮后来马隅卿(廉)及孙子书(楷弟)两君所见者十分之一,且为一两年中随编随印之讲义,而能做得如此之好,实可佩服。”

(日)增田涉:受此书(《中国小说史略》)刺激或启发,不断出现中国小说史的新发现和新研究,原著在中国小说研究上可称为是划时代的。

不足之处

胡适:论断太少。

刘文典:鲁迅不懂佛学,更不懂印度学术,所以他把中国的小说源流说不清楚。

刘扬忠:“总的看来,鲁迅对中国小说历史变迁,偏重于从政治文化背景上去寻找原因,而忽视了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其他文化形态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王平:此书的确有应补阙拾遗及辨讹疏证之处,如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似乎并未辨明《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的本质区别;再如对《水浒传》繁本、简本孰先孰后的辨析似乎也存有疑问等等。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对小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其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线索明朗而清晰,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专著取材详实,分析精当,结构谨严,脉络清楚,内容丰富,填补了小说研究史上的空白

内容概要

全书共二十八篇,书后附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是作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它从远古的神话与传说起溯,其后依序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从汉代小说、六朝小说至唐宋传奇,从宋代话本及拟话本、元明的讲史小说、明代的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至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鲁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比较方法,对小说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对历代小说兴衰变化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以及各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做出了概括和总结。

中国小说历来不为文人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将上古神话传说视作魏晋志怪小说的本源,认为小说至唐代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到宋代又有一个变化,志怪多欲取信于人,文辞也变得平实,传奇则拟古而无独创。宋以后白话小说蔚为大观,文言的拟晋唐志怪传奇,也有续作,同时也论述了各类题材小说在近代的发展。

具体地说,该书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征引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说明小说之名的起源及历代对小说的分类与态度,阐述历来轻视甚至敌视小说的“史家成见”的由来,极力鼓吹小说的重要地位。其余27篇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勾勒,先是追溯远古神话与传说,其后论述汉代小说、六朝小说、唐宋传奇、宋人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话本、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及清末谴责小说。其中第二至四篇考述从上古神话传说至魏晋问假托汉人所撰各种神仙传记的小说成型史。第五至七篇研究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及《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第八至十篇论述唐人传奇与汇辑各种故事逸闻的“杂俎”。第十一至十三篇考论宋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与拟话本。第十四至二十一篇评述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与人情小说,附论明代拟宋代市人小说及清人选本与续作。第二十二至二十八篇论析清代拟晋唐传奇志怪、讽刺、人情、以小说见才学、狭邪、狭义与公案、谴责等七大类型小说。

时代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地位卑微,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流、“街谈巷语之说”,不登大雅之堂,搞学术的人也不屑于去碰小说。17世纪的金圣叹说《水浒》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史记》、《战国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一眼光堪称卓然,但在他那一时代,像他那样的怪杰绝无仅有。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与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绝不相符,反差渐渐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于是近世梁启超倡“小说界革命”,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而把小说抬到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即便当时写小说的人多了,人们也开始重视小说了,但对中国历代小说的梳理、评述和研究情况却微乎见微,更遑论专门的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写作。

基于这样的原因,前此无人对中国小说史进行系统研究,该书《序言》开宗明义地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作者却自幼喜欢小说,受梁启超等人重视小说功用观的影响,大力翻译、研究域外小说,致力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与整理,决心改变小说无史的现状,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创作历程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作者鲁迅就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正讹辨伪,正本清源”,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所用的资料,就是从以上著作中采撷而来的。《古小说钩沉》辑校唐以前残存古小说凡36种,涵盖了《中国小说史略》从第3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时3年,鲁迅阅读了大量古籍,抄录了大小6000张卡片。《小说旧闻钞》辑录宋以后小说41种,参考了明清时的93种书籍凡1570卷。《唐宋传奇集》从辑录到出版历时15年,内收唐宋小说45篇。作者鲁迅耗费了大量时间系统地整理古小说资料,作者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而喜。”(《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1920年,作者鲁迅应邀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把讲义油印出来散发给学生,是为《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便是在《小说史大略》的基础上修补增订而成,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17篇扩大到26篇,题目也改为《中国小说史大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分为上下两卷共28篇,题目也正式定为《中国小说史略》。

作品影响

作者首次从文体演进的角度,勾勒了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小说从酝酿、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小说史,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开拓性。

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正面评价

胡适: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别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的精力。

郭沫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蔡元培:著述最谨严,徒非中国小说史。

冯至: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阿英:《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说评林》),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如《红楼梦索隐》、《水浒传索隐》,以及牵强附会的民族论派),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如《中国大文学史》)。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的观念,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

陈平原:迄今(2000年)为止,小说家之撰写小说史,仍以鲁迅的成绩最为突出。一部《中国小说史略》,乃无数后学的研究指南。

郑振铎: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

萧相恺:迄于今(2002年),还没有一部真正从整体上全面超过《中国小说史略》的著作出现。

钱玄同:“此书条理明晰,论断精当,虽编成在距今十多年以前,但至今还没有第二部比他更好的(或与他同样好的)中国小说史出现。他著此书时所见之材料不逮后来马隅卿(廉)及孙子书(楷弟)两君所见者十分之一,且为一两年中随编随印之讲义,而能做得如此之好,实可佩服。”

(日)增田涉:受此书(《中国小说史略》)刺激或启发,不断出现中国小说史的新发现和新研究,原著在中国小说研究上可称为是划时代的。

不足之处

胡适:论断太少。

刘文典:鲁迅不懂佛学,更不懂印度学术,所以他把中国的小说源流说不清楚。

刘扬忠:“总的看来,鲁迅对中国小说历史变迁,偏重于从政治文化背景上去寻找原因,而忽视了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其他文化形态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王平:此书的确有应补阙拾遗及辨讹疏证之处,如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似乎并未辨明《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的本质区别;再如对《水浒传》繁本、简本孰先孰后的辨析似乎也存有疑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