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没有黩武主义的气味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没有黩武主义的气味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没有黩武主义的气味

天下网商 · 2021-08-28 来源:腾讯历史

孙武历来被誉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中国古典兵学的巅峰之作,到了现代,孙武又增加了一顶桂冠,美国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评价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然而,为何《孙子兵法》中没有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气味?孙子又为什么提倡“慎战”?

跟随著名《孙子兵法》专家、军事科学院研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吴如嵩先生,一起读懂孙子主张谨慎从事战争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新论》(修订版)

孙子慎战思想的立足点:

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已经萌发

作为兵家的孙子,在战争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十分冷静,十分明智。在一部《孙子兵法》中没有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气味,而是时时处处都不忘记兵凶战危,反映出谨慎从事战争的态度。他开章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这句话与其说是孙子为着重视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毋宁说是为着慎重对待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

孙子之所以如此慎重地对待战争,是与他重民尊君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重民、尊君的观点乃是孙子慎战思想的立足点。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已经萌发,民众问题已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季梁对隋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僖公十九年》又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以民为神, 重民轻神, 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一大解放。

孙子继承这一重民思想,他从军事角度多次向国君呼吁要以民为主,考虑民众利益。在柏举之战前,孙子反对兴兵攻楚,回答吴王的理由之一便是:“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在《用间》篇中,孙子对于那些在使用间谍问题上,由于吝惜金钱爵禄,以致不明敌情,从而造成战争失败的将帅,深恶痛绝,说这种将帅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里所谓“不仁”,即对民众不仁;所谓“非人之将”,即不是民众的好统帅。

重民,固然是孙子慎战论的立足点,但更为重要的立足点还是他那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尊君思想。而且,重民与尊君在孙子看来是一致的,因而他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他的名句“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既要保民,又要利主,这既是孙子考虑战争问题的出发点,又是他考虑战争问题的立足点。

孙子与先哲们如此注重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那么,当时的民众对于战争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旧的史学著作很少反映民众的言行、民众的情绪,而《诗经》这部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中的大量民歌却反映了民众的呼声。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当时民众对于战争有以下几种态度:

一是歌颂武功。如《兔罝》写道:“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好助手)”、“公侯腹心”,极力赞美那些卫国保家的将士,表现了当时民众崇尚武功的心理状态。又如《猗嗟》,描写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赞美,她赞美丈夫身材高大,威武雄壮,武艺超群,足以“以御乱兮”——平定叛乱,为国建功立业。

二是拥护正义战争。如《无衣》写道:“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不仅“与子同仇”——你我同仇敌忾,并且表示要“与子偕作”——并肩战斗,“与子偕行”——冲锋在前。

三是诅咒兵役徭役,反对不义战争。如《击鼓》就反映了卫国百姓被强征入伍的哀怨:“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修筑土墙和漕城,独有我被分配到南方去。“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哀叹长期驻守没有归期,痛苦之极。

上述周代民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民众与士兵对于不同性质的战争有着鲜明的不同态度。他们对于正义战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对于非正义战争则是深恶痛绝的。由此可见,孙子把“保民”作为他慎战思想的立足点是有着极其深厚、极其坚实的基础的。

孙子慎战思想的主要方面

在保民和利主的前提下进行的争霸战争,孙子的慎战主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用武力而用伐谋、伐交的战略策略,达到“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政治目的。当然这既能保民又能利主,且又能实现取威定霸的目的,因此,是上乘的战略策略,上乘的慎战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当政治、外交的推进受到严重阻碍,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孙子对于战争决策、战争准备、战争实施直至战争结束,都是主张慎之又慎的。

首先,战争决策要慎重。

孙子在《火攻》篇的一大段论述集中地、完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话清楚不过地表明,孙子反对的是国君“以怒而兴师”,将帅“以愠而致战”,而不是一般地反对战争。张预在《孙子注》中说得好:“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将常戒于轻战,则可以全军。”孙子此言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说的。当时,在战争方面,战或不战的决定权控制在国君手中;在战役战斗方面,打与不打的决定权掌握在将帅手上。这是有大量史料可以证明的。蹇叔哭师是国君专擅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个著名史例。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而郑国大夫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席话竟拆散了秦晋的联合军事行动,使双方关系破裂。然而秦穆公急欲向东发展,又于公元前628年企图对郑实施远距离突然袭击。大臣蹇叔向秦穆公力陈要害,说明行军千里,难以保密,突袭不可能成功。但是,秦穆公一意孤行,怒骂蹇叔,不采纳他的意见。蹇叔无力挽狂澜,只好含悲忍痛哭送出征将士。战争果如蹇叔所料,秦军在崤山遭到惨败。相反,齐鲁长勺之战,因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冷静而谨慎地迎接齐国的挑战,周密而正确地部署战事,于是打了胜仗。

孙子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在他看来,发动不发动战争,进行不进行战争,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利。换句话说,功利主义就是他战争观的核心。什么利?“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军争》)。兴不兴师,致不致战,就看对土地的扩占,对人口的奴役,对财物的掠夺利大还是利小。如果一场战争打下来,不能“安国全军”而是亡国破军,不是“分众”、“分利”而是一无所得,或者即使“战胜攻取”,但又“不修其功”,弄得天怒人怨,那么这样的战争,孙子是反对的。总之,孙子在战争问题上,决不主张做蚀本生意,而是要做费力最小却收效最大的战争交易。

其次,战争的进行也要慎重。

定下打的决心之后,接着而来的是付诸实施的问题。诸如战前准备要充分,“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九变》);作战预案要周密完善,做到“未战而庙算胜”(《计》);作战行动要稳妥,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自己必须先站稳脚跟,然后再考虑克敌制胜。孙子提出的“故自保而全胜”(《形》)就包含了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存自己的朴素认识,也是他慎战观的具体表现。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孙膑兵法·见威王》),从孙膑以后的历代兵学家大都继承了孙子的慎战观。这一慎战观既区别于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又区别于穷兵黩武的战争狂人。孙子安国全军、保民利主的慎战论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在军事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孙武历来被誉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中国古典兵学的巅峰之作,到了现代,孙武又增加了一顶桂冠,美国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评价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然而,为何《孙子兵法》中没有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气味?孙子又为什么提倡“慎战”?

跟随著名《孙子兵法》专家、军事科学院研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吴如嵩先生,一起读懂孙子主张谨慎从事战争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新论》(修订版)

孙子慎战思想的立足点:

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已经萌发

作为兵家的孙子,在战争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十分冷静,十分明智。在一部《孙子兵法》中没有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气味,而是时时处处都不忘记兵凶战危,反映出谨慎从事战争的态度。他开章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这句话与其说是孙子为着重视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毋宁说是为着慎重对待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

孙子之所以如此慎重地对待战争,是与他重民尊君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重民、尊君的观点乃是孙子慎战思想的立足点。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已经萌发,民众问题已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季梁对隋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僖公十九年》又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以民为神, 重民轻神, 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一大解放。

孙子继承这一重民思想,他从军事角度多次向国君呼吁要以民为主,考虑民众利益。在柏举之战前,孙子反对兴兵攻楚,回答吴王的理由之一便是:“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在《用间》篇中,孙子对于那些在使用间谍问题上,由于吝惜金钱爵禄,以致不明敌情,从而造成战争失败的将帅,深恶痛绝,说这种将帅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里所谓“不仁”,即对民众不仁;所谓“非人之将”,即不是民众的好统帅。

重民,固然是孙子慎战论的立足点,但更为重要的立足点还是他那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尊君思想。而且,重民与尊君在孙子看来是一致的,因而他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他的名句“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既要保民,又要利主,这既是孙子考虑战争问题的出发点,又是他考虑战争问题的立足点。

孙子与先哲们如此注重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那么,当时的民众对于战争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旧的史学著作很少反映民众的言行、民众的情绪,而《诗经》这部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中的大量民歌却反映了民众的呼声。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当时民众对于战争有以下几种态度:

一是歌颂武功。如《兔罝》写道:“赳赳武夫”是“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好助手)”、“公侯腹心”,极力赞美那些卫国保家的将士,表现了当时民众崇尚武功的心理状态。又如《猗嗟》,描写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赞美,她赞美丈夫身材高大,威武雄壮,武艺超群,足以“以御乱兮”——平定叛乱,为国建功立业。

二是拥护正义战争。如《无衣》写道:“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不仅“与子同仇”——你我同仇敌忾,并且表示要“与子偕作”——并肩战斗,“与子偕行”——冲锋在前。

三是诅咒兵役徭役,反对不义战争。如《击鼓》就反映了卫国百姓被强征入伍的哀怨:“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修筑土墙和漕城,独有我被分配到南方去。“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哀叹长期驻守没有归期,痛苦之极。

上述周代民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民众与士兵对于不同性质的战争有着鲜明的不同态度。他们对于正义战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对于非正义战争则是深恶痛绝的。由此可见,孙子把“保民”作为他慎战思想的立足点是有着极其深厚、极其坚实的基础的。

孙子慎战思想的主要方面

在保民和利主的前提下进行的争霸战争,孙子的慎战主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用武力而用伐谋、伐交的战略策略,达到“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政治目的。当然这既能保民又能利主,且又能实现取威定霸的目的,因此,是上乘的战略策略,上乘的慎战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当政治、外交的推进受到严重阻碍,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孙子对于战争决策、战争准备、战争实施直至战争结束,都是主张慎之又慎的。

首先,战争决策要慎重。

孙子在《火攻》篇的一大段论述集中地、完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话清楚不过地表明,孙子反对的是国君“以怒而兴师”,将帅“以愠而致战”,而不是一般地反对战争。张预在《孙子注》中说得好:“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将常戒于轻战,则可以全军。”孙子此言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说的。当时,在战争方面,战或不战的决定权控制在国君手中;在战役战斗方面,打与不打的决定权掌握在将帅手上。这是有大量史料可以证明的。蹇叔哭师是国君专擅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个著名史例。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而郑国大夫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席话竟拆散了秦晋的联合军事行动,使双方关系破裂。然而秦穆公急欲向东发展,又于公元前628年企图对郑实施远距离突然袭击。大臣蹇叔向秦穆公力陈要害,说明行军千里,难以保密,突袭不可能成功。但是,秦穆公一意孤行,怒骂蹇叔,不采纳他的意见。蹇叔无力挽狂澜,只好含悲忍痛哭送出征将士。战争果如蹇叔所料,秦军在崤山遭到惨败。相反,齐鲁长勺之战,因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冷静而谨慎地迎接齐国的挑战,周密而正确地部署战事,于是打了胜仗。

孙子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在他看来,发动不发动战争,进行不进行战争,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利。换句话说,功利主义就是他战争观的核心。什么利?“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军争》)。兴不兴师,致不致战,就看对土地的扩占,对人口的奴役,对财物的掠夺利大还是利小。如果一场战争打下来,不能“安国全军”而是亡国破军,不是“分众”、“分利”而是一无所得,或者即使“战胜攻取”,但又“不修其功”,弄得天怒人怨,那么这样的战争,孙子是反对的。总之,孙子在战争问题上,决不主张做蚀本生意,而是要做费力最小却收效最大的战争交易。

其次,战争的进行也要慎重。

定下打的决心之后,接着而来的是付诸实施的问题。诸如战前准备要充分,“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九变》);作战预案要周密完善,做到“未战而庙算胜”(《计》);作战行动要稳妥,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自己必须先站稳脚跟,然后再考虑克敌制胜。孙子提出的“故自保而全胜”(《形》)就包含了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存自己的朴素认识,也是他慎战观的具体表现。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孙膑兵法·见威王》),从孙膑以后的历代兵学家大都继承了孙子的慎战观。这一慎战观既区别于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又区别于穷兵黩武的战争狂人。孙子安国全军、保民利主的慎战论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在军事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