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举≈高考?这四大本质区别一定要知道

【原创】科举≈高考?这四大本质区别一定要知道

【原创】科举≈高考?这四大本质区别一定要知道

天下网商 · 2017-06-27 来源:凯风网

  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科举”,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各中学高考的第一名誉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给人造成一种误导,看起来高考就和古代的科举差不多。实际上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无多大关联,至少有四个本质上的区别。

  科举实为选官,高考在于升学

  科举的目的在于直接选拔官员。科举制之前,国家通过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由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这种选官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社会公平,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最终只会演变成豪门大族之间垄断执掌国家大权的局面,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为平民子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对于官员选拔,不仅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考量,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高考,并不是一个人正式走向社会的起点,准确的是,是一个转折点,高考,只是让你进入一个更加高层次的领域进行深造进修,本质上是一次升学考试,在为将来走向社会,或者走向国家管理人才积累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行为规范。也许有人会说,参加完高考,大部分人去深造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准备走向社会了,没错,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但并不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出任国家的管理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也有明确要求——大学毕业才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经录取后才能进入国家管理人才序列。

  科举四书五经,高考文理综合

  科举考试,他们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对诸子经典中的文章摘取一节,让你根据所学,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解读阐释,并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展开策论。从需要的知识储备来说,大概相当于高考的语文+历史一部分+政治一部分,看起来这个范围要小得多,实际不然,科举士子们的复习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有一个成语形容得好——穷首皓经!道光年间,有个103岁的广东老大爷去参加乡试。皇帝听说,破格授予他“钦赐举人”。老大爷不服老,又去参加全国会试,全城人扶老携幼,争相目睹这位科举史上“最牛考生”的风采。皇帝特地授予他“精神鼓励奖”,“钦赐国子司业”,也就是“太学荣誉副校长”,一时传为美谈。

  在考试内容方面,如今的高考内容显然要全面的多。不管你是选的文科还是理科,至少要考四门——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这简单的四门考试包括的知识点可就太多了,多如天上的繁星点点。网上曾有一个段子:“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说的是参加完高考时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了顶峰,同时也侧面反映出高考需要掌握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繁杂之极。

  科举选拔文官,高考多面人才

  古代科举仅仅是一种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封建制度被推翻之后,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对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批判,实际上,这种批判是站在今天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失偏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正面推动远远大于他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他是世界古代历史长河中最好的文官选拔制度。马可波罗就曾感叹:我们苦苦思索不得其法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已经运用了上千年!科举制有他的局限性,朱元璋和康熙也曾一度中止科举考试,但最终又马上恢复,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出比考试更公正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考的不断改革,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尽管有一部分人上完大学之后会参加公务员考试,最终也会走上社会管理岗位,但是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小了。除了社会管理人才,参加高考上大学进修,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职业类别,很多在科举时代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贱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却变得很吃香,只要你够优秀,同样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科举只有一处,高考考点遍地

  相对于高考的考点遍布,科举的地点就非常单一,而且统称贡院。第一级叫“乡试”,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省一个考点;第二级全国统考,叫“会试”,录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全国一个考点;第三级皇帝亲自主考,叫“殿试”,录取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就金銮殿一个考点。

  当然,考点有差异,考试时间也不同,高考基本上都是在盛夏六月进行,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均在春秋两季,成为春闱或秋闱。所以说,高考与科举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科举”,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各中学高考的第一名誉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给人造成一种误导,看起来高考就和古代的科举差不多。实际上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无多大关联,至少有四个本质上的区别。

  科举实为选官,高考在于升学

  科举的目的在于直接选拔官员。科举制之前,国家通过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由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这种选官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社会公平,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最终只会演变成豪门大族之间垄断执掌国家大权的局面,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为平民子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对于官员选拔,不仅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考量,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高考,并不是一个人正式走向社会的起点,准确的是,是一个转折点,高考,只是让你进入一个更加高层次的领域进行深造进修,本质上是一次升学考试,在为将来走向社会,或者走向国家管理人才积累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行为规范。也许有人会说,参加完高考,大部分人去深造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准备走向社会了,没错,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但并不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出任国家的管理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也有明确要求——大学毕业才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经录取后才能进入国家管理人才序列。

  科举四书五经,高考文理综合

  科举考试,他们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对诸子经典中的文章摘取一节,让你根据所学,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解读阐释,并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展开策论。从需要的知识储备来说,大概相当于高考的语文+历史一部分+政治一部分,看起来这个范围要小得多,实际不然,科举士子们的复习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有一个成语形容得好——穷首皓经!道光年间,有个103岁的广东老大爷去参加乡试。皇帝听说,破格授予他“钦赐举人”。老大爷不服老,又去参加全国会试,全城人扶老携幼,争相目睹这位科举史上“最牛考生”的风采。皇帝特地授予他“精神鼓励奖”,“钦赐国子司业”,也就是“太学荣誉副校长”,一时传为美谈。

  在考试内容方面,如今的高考内容显然要全面的多。不管你是选的文科还是理科,至少要考四门——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这简单的四门考试包括的知识点可就太多了,多如天上的繁星点点。网上曾有一个段子:“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说的是参加完高考时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了顶峰,同时也侧面反映出高考需要掌握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繁杂之极。

  科举选拔文官,高考多面人才

  古代科举仅仅是一种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封建制度被推翻之后,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对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批判,实际上,这种批判是站在今天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失偏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正面推动远远大于他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他是世界古代历史长河中最好的文官选拔制度。马可波罗就曾感叹:我们苦苦思索不得其法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已经运用了上千年!科举制有他的局限性,朱元璋和康熙也曾一度中止科举考试,但最终又马上恢复,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出比考试更公正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考的不断改革,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尽管有一部分人上完大学之后会参加公务员考试,最终也会走上社会管理岗位,但是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小了。除了社会管理人才,参加高考上大学进修,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职业类别,很多在科举时代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贱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却变得很吃香,只要你够优秀,同样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科举只有一处,高考考点遍地

  相对于高考的考点遍布,科举的地点就非常单一,而且统称贡院。第一级叫“乡试”,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省一个考点;第二级全国统考,叫“会试”,录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全国一个考点;第三级皇帝亲自主考,叫“殿试”,录取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就金銮殿一个考点。

  当然,考点有差异,考试时间也不同,高考基本上都是在盛夏六月进行,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均在春秋两季,成为春闱或秋闱。所以说,高考与科举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