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读的17本书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

中国人必读的17本书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

中国人必读的17本书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

天下网商 · 2017-04-25 来源:京博国学

  一位印度工程师,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看到这样一幅景象:

  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加上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则拿着手里的ipad、手机看电影打游戏,或是大声讨论购物与免税。后来,这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红遍网络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如此严重的论断未免武断,但“阅读”在中国遭遇的尴尬却毋庸置疑。

 

  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曾组织一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而到了2013年,国人人均读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一年中人均读书仅0.7本!

  原因何在?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没有时间”。而在有限的阅读时间的分配上,人们花在新兴媒体上的时间远多于花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时间。

  难怪有人调侃说: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时间不够,没空阅读,只是一个借口

  事实上,我们并非自己所说的那么忙。时间不够,没空读书,只是一个方借口。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心太浮躁了,急功近利,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谈论的是成功学,是升学、升值和升职;

  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

  书对我们的意义是晒,而不是读。

  而现在的阅读环境也令人堪忧。如今市场上最热销的,不是优质有营养的书,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成功学,或是各种噱头、趣味低级的书籍。

  家庭和社会的读书氛围也令人唏嘘。孩子从小便被父母安排好人生路径,读贵族小学、上名师高中、考名牌大学……这样迫切的引导,又怎能培养下一代的读书好习惯?那些汹涌而来的兴趣班、补习班,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是时候,找回美好的阅读时光

  以前我们会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甚至在书里夹一片树叶作为书签。现在,我们旁若无人地玩手机。

  以前我们去图书馆。一本书就可以呆一个很美好的下午。现在,我们去电影院、去KTV、去泡吧……就是想不起图书馆那一排排的书架。

  以前我们和朋友见面,聊喜欢的作家,聊一本好书。现在,我们在星巴克和朋友聊工作、聊房价、聊股票……

  以前出门远行,父母会叮嘱说,“带上一本书,旅途才不会孤单。”现在出远门,我们随身带着电脑、ipad、手机,好像永远在忙碌,却永远感到孤独。

  今天是4月23日。

  也许你知道它属于金牛座,但也许你不会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读书,需要些许宁静,需要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今天,让我们放下手机,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从此做一个沉浸在书海中无法自拔的人。

  下面,小编编辑精选了17本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精华书籍,以飨大家:

 

  一、《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

 

  二、《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

 

  四、《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五、《心经》:静心,净心

  心浮气躁的时代,气定神闲是一种奢侈,静心专注是一种考验。

  我们的心里每天都会堆满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缠成线团扰乱思绪,所以我们易怒、郁结、低落,而读《心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静心的良药。

  在浮躁当下,读《心经》非常适合人们日常修行,工作烦闷时,读《心经》,平复心情,豁然开朗。读《心经》可断杂念,降低我执,减少烦恼。读《心经》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平心静气。在凝神静思间,你杂念渐消,清净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摆脱烦扰,生发智慧,这恰是禅的本意所在。

 

  六、《金刚经》:学会舍得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每个人在“舍不得”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来,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

  为什么是《金刚经》?其实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蒋勋把《金刚经》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人害怕、恐惧、惊慌。

  “我因此知道: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我因此知道,原来要一次一次读,不是要读懂意思,是时时提醒自己。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我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人生就是一场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蒋勋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一位印度工程师,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看到这样一幅景象:

  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加上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则拿着手里的ipad、手机看电影打游戏,或是大声讨论购物与免税。后来,这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红遍网络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如此严重的论断未免武断,但“阅读”在中国遭遇的尴尬却毋庸置疑。

 

  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曾组织一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而到了2013年,国人人均读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一年中人均读书仅0.7本!

  原因何在?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没有时间”。而在有限的阅读时间的分配上,人们花在新兴媒体上的时间远多于花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时间。

  难怪有人调侃说: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时间不够,没空阅读,只是一个借口

  事实上,我们并非自己所说的那么忙。时间不够,没空读书,只是一个方借口。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心太浮躁了,急功近利,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谈论的是成功学,是升学、升值和升职;

  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

  书对我们的意义是晒,而不是读。

  而现在的阅读环境也令人堪忧。如今市场上最热销的,不是优质有营养的书,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成功学,或是各种噱头、趣味低级的书籍。

  家庭和社会的读书氛围也令人唏嘘。孩子从小便被父母安排好人生路径,读贵族小学、上名师高中、考名牌大学……这样迫切的引导,又怎能培养下一代的读书好习惯?那些汹涌而来的兴趣班、补习班,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是时候,找回美好的阅读时光

  以前我们会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甚至在书里夹一片树叶作为书签。现在,我们旁若无人地玩手机。

  以前我们去图书馆。一本书就可以呆一个很美好的下午。现在,我们去电影院、去KTV、去泡吧……就是想不起图书馆那一排排的书架。

  以前我们和朋友见面,聊喜欢的作家,聊一本好书。现在,我们在星巴克和朋友聊工作、聊房价、聊股票……

  以前出门远行,父母会叮嘱说,“带上一本书,旅途才不会孤单。”现在出远门,我们随身带着电脑、ipad、手机,好像永远在忙碌,却永远感到孤独。

  今天是4月23日。

  也许你知道它属于金牛座,但也许你不会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读书,需要些许宁静,需要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今天,让我们放下手机,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从此做一个沉浸在书海中无法自拔的人。

  下面,小编编辑精选了17本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精华书籍,以飨大家:

 

  一、《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

 

  二、《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

 

  四、《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五、《心经》:静心,净心

  心浮气躁的时代,气定神闲是一种奢侈,静心专注是一种考验。

  我们的心里每天都会堆满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缠成线团扰乱思绪,所以我们易怒、郁结、低落,而读《心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静心的良药。

  在浮躁当下,读《心经》非常适合人们日常修行,工作烦闷时,读《心经》,平复心情,豁然开朗。读《心经》可断杂念,降低我执,减少烦恼。读《心经》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平心静气。在凝神静思间,你杂念渐消,清净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摆脱烦扰,生发智慧,这恰是禅的本意所在。

 

  六、《金刚经》:学会舍得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每个人在“舍不得”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来,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

  为什么是《金刚经》?其实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蒋勋把《金刚经》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人害怕、恐惧、惊慌。

  “我因此知道: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我因此知道,原来要一次一次读,不是要读懂意思,是时时提醒自己。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我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人生就是一场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蒋勋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