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梦游人》三部曲 才发现我们都在梦游

读了《梦游人》三部曲 才发现我们都在梦游

读了《梦游人》三部曲 才发现我们都在梦游

天下网商 · 2020-10-10 来源:腾讯网文化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汕头的九零后译者流畅,现在住在上海,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最近出版的《梦游人》三部曲。

《梦游人》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流畅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俄国著名诗人布罗茨基曾说过:他写诗是为了取悦一个影子,取悦他心目中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英国诗人奥登。而对于我来说,这个影子就是昆德拉,我迄今为止翻译的所有作家都是从他那里发现的。

大概十年前,在我19岁的时候,我在广州的一家货运站打工。当时我从家里什么也没有带,只背了两个书包,里边装满了书,有王小波、卡尔维诺、昆德拉、村上春树,都是文青必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昆德拉,当时我从他的《小说的艺术》第三章里了解到赫尔曼·布洛赫这个作家,还有《梦游人》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时我刚刚学会在卓越亚马逊网购图书,所以一拿到薪水就立刻订了《梦游人》的英文版。我读完之后非常兴奋,觉得昆德拉说得一点都没有错,这的确是继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之后,又一部推动了小说形式革命、更新了我们的认知的伟大作品。

所以我就立志把它翻译成中文,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有周围人的不理解、家人的反对。我一路跌跌撞撞,中间先翻译了布洛赫的一部小长篇《未知量》,之后又翻译了一部他的传记。直到去年我来到上海,才终于把《梦游人》的草稿整理出来。

《未知量》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流畅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比如福楼拜、托尔斯泰、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布洛赫,他们都有非常自觉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意识;但是从未有作家像昆德拉这样,把小说的艺术奥秘如此系统且毫无保留地告诉读者。

所以除了他的小说,我在这里要向大家推荐他的四本讨论小说艺术的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和《相遇》,这些书里也有许多关于布洛赫和《梦游人》的精彩解读。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 著

尉迟秀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开始正式讨论布洛赫和《梦游人》。

首先要向不熟悉布洛赫的朋友介绍一下这位作家的生平。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梦游人》。

布洛赫年轻时候的照片。图/维基百科

布洛赫的父亲是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板,布洛赫早年一直服从父亲的安排,学习纺织专业。他成年以后就开始逐步接管他父亲的生意,然后就跟卡夫卡一样,试图过着一种在家庭责任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挣扎的一种双重的生活。在1927年,他终于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了家族的纺织厂,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和哲学的研究当中。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个可以跟巴黎相提并论的欧洲文化中心,当时那里诞生了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诞生了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在艺术方面出现了世纪末维也纳的新艺术,维也纳工作室,再到装饰派艺术。

绘画方面有克林姆特、埃贡·席勒。在建筑方面,有阿道夫·洛斯。在写作方面,就有著名的大作家卡尔·克劳斯、穆齐尔、卡内蒂、茨威格、霍夫曼斯塔尔等一大堆大作家。

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哥哥,1900年摄于维也纳。图/维基百科

布洛赫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最初研究数学和哲学,但是后来他发现,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学比哲学更能肩负这一使命,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

1928年,当时已经42岁的布洛赫转向文学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现代小说,当时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托马斯曼等作家已经完成了小说的新革命,他们突破了传统。

布洛赫对乔伊斯尤其推崇,认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认知的一部伟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布洛赫就开始创作《梦游人》三部曲,并终于在1931年发表。

在发表《梦游人》之后,他又创作了一部叫《着魔》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希特勒为原型,分析纳粹在德国的兴起。

奥地利大街上迎接希特勒并行礼的人群。图/豆瓣

纳粹兴起之后,德国就吞并了奥地利,布洛赫的人身安全自然也受到了威胁。在1937年,他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星期,他在狱中就开始构思《维吉尔之死》。

出狱之后,布洛赫在维也纳短暂的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在1938年,在乔伊斯、他的英文译者缪尔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他流亡美国的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轻的时候曾到美国去考察棉花的种植;而他后半生就永远住在美国,再也没有回到欧洲了。到了美国之后,布洛赫就在爱因斯坦等人家里辗转居住逗留,通过各种津贴维持创作,维持生活。

在1945年,他同时以德文和英文发表了《维吉尔之死》,之后就正式放弃了文学创作,转向心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但是迫于经济压力,出版商一再要求他继续写小说,他迫于无奈,就把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说改写之后,合成了一部叫《无罪者》的长篇小说。再之后就写早前放弃的《着魔》,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完稿。

所以他的作品其实跟乔伊斯一样,不多。他的小说创作总共只有五部,第一部是《梦游人》,第二部是《未知量》,第三部是《维吉尔之死》,第四部是《无罪者》,第五部是《着魔》。

因为他刚发表小说作品的时候,德语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已经被纳粹摧毁了,而他的后半生又流亡美国,所以跟昆德拉一样,他的影响力最初主要还是靠外语传播的。

他的《梦游人》和《未知量》是卡夫卡的英译者穆尔夫妇翻译的;《维吉尔之死》是他的一个情人,一个美国的诗人翻译的;他身后出版的《着魔》则是由他唯一的儿子翻译成英文的;《无罪者》是《铁皮鼓》的译者翻译的。

以上就是他大致的创作情况。

介绍完布洛赫的生平和创作情况之后,我们就开始来讲讲,《梦游人》具体到底在讲什么。

《梦游人》这部小说分成三部,第一部是《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第二部是《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第三部是《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我们看到副标题分了三个年份,所以它讲的其实是三个年代的故事。

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讲的是一个青年贵族约阿希姆·帕塞诺夫,他是家里的小儿子,他有一个哥哥,所以按照家庭的贵族传统,他哥哥就要继承他们家的庄园田产,而约阿希姆·帕塞诺夫则要到军校里学习,成年以后就要进入军队。

《梦游人》英文版。图/豆瓣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1888年,老帕塞诺夫先生去柏林看约阿希姆·帕塞诺夫,然后约阿希姆就带他父亲去夜总会,在夜总会他遇到了一个捷克的陪酒女,叫卢泽娜。

约阿希姆和卢泽娜相恋,但是按照传统,老帕塞诺夫要求他迎娶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

约阿希姆就开始在卢泽娜和伊丽莎白之间挣扎周旋。最后,在他的朋友,已经退出军队从商的贝特兰德的建议下,约阿希姆最后抛弃了卢泽娜,转而迎娶了伊丽莎白。

小说第二部叫《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讲的是1903年的故事。

一个叫埃施的30岁的簿记员,即一个会计师,他跟主任大吵了一架后被解雇了,解雇之后他想要举报,他觉得是他的同事和主任坑害了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工会的朋友,也是一个工会的领袖,就介绍埃施到曼海姆的一家航运公司当簿记员。在曼海姆,埃施认识了海关官员科尔恩和他的妹妹埃尔娜小姐,还有一家烟草铺的老板洛贝格。

有一天,埃施去马戏团看飞刀表演,看到那些飞刀嗖嗖嗖地从一个名叫伊隆娜的女表演者身上飞过,他就联想到耶稣,觉得自己有义务拯救她、拯救这个世界,所以一时冲动下就辞掉了工作。然后他就拉埃尔纳小姐、洛贝格先生两个人,三个人一起入股了那个马戏团,开始了摔跤表演。

在生意失败之后,埃施就回到了科隆,迎娶他的老相识,一家酒馆的老板娘亨特延太太。

《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

埃内斯汀·斯图尔特 著

流畅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小说第三部叫《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讲的是1918年一战爆发的时候,一名叫胡格瑙的商人入伍之后又当了逃兵,来到一座小城,在那里遇到了已经是报纸编辑的埃施,还有小城司令官约阿希姆少校。

胡格瑙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公司收购了埃施的报纸,并且在动乱中把埃施杀死,又把神志不清的帕塞诺夫送回老家之后,他自此过上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

与此同时,小说里又出现了小镇上一家战地医院的故事,还有一名律师太太汉娜·文德林的故事。

此外小说终于揭开了谜底,一名叫贝特兰德·米勒的哲学博士住在柏林,与一群犹太人住在一起,他一边写一篇叫《价值崩溃》的论文,一边写小说《梦游人》小说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说三部曲,其实它的情节是不连贯的。这就是它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在它那里构成整体的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的生平,而是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小说里一篇叫《价值崩溃》的论文。价值崩溃这个主题,在小说里代表了现代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小说第一部,讲的是基督教作为一个最高的价值系统,它已经开始瓦解,它的价值已经过时了,但依然是确定的。像主人公一样,他依然知道自己要信仰上帝、要忠于国家、要忠于他的贵族传统,他依然是确定的,虽然已经过时了。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小说第二部要表现的主题,价值已经开始陷入混乱,人盲目地要抓住价值,但是他已经不知道到底哪一种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所以第二部的主人公埃施被主任炒鱿鱼之后,作为一位会计员,他觉得是他的账目里有一个错误,这是他的主任和同事狼狈为奸导致的,他要举报他们才能让世界恢复秩序。而后他在看飞刀表演的时候,又想到自己就像耶稣一样,他要拯救这个世界。后来他的生意失败之后,他又开始向往美国,觉得到美国才能开始新生。

这就是价值陷入无政府状态的一个典型。他盲目地抓住一切,今天想要恢复世界秩序、恢复正义,明天想要当救世主,后天又要去美国。

第三部就是讲价值崩溃的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价值都崩溃了,已经瓦解了,四分五裂了;跟小说的形式一样,有五条线索,彼此独立,彼此无法沟通。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英文版

第三部的主人公胡格瑙,就是价值崩溃最后一个阶段的代表。他已经不受任何价值的束缚,所以他为所欲为,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他都可以干,并且毫无罪恶感。

这个小说写法是全新的一种把握人物的方式,是我们看待人物和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方式。

我们回顾小说史可以发现,在塞万提斯那里,人物的自我和他的行动是统一的,他的人物生来就是为了冒险。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著

屠孟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7月

而到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的自我和他的行动已经割裂了。小说发展到这一阶段,人物在他的行动中已经认不出自己了。

后来的小说家就开始把视角转向人物的内心,通过书信,还有心理分析的手法,写人物的内心。心理小说的高峰,就是20世纪初的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乔伊斯是用意识流,把人物内心每一秒所有的内心活动都客观地记录下来;而普鲁斯特则不厌其烦地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在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之后,心理小说已经达到巅峰,后世的作家觉得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了。这时候卡夫卡横空出世了,他又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像《审判》里边的约瑟夫·K,还有《城堡》里的K,他们也有内心活动,但是这种内心活动有别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人物,K每时每刻想的东西是没有记忆、没有联想的,他想的都是我眼前的困境,我要如何采取行动应对。

《审判》

卡夫卡 著

文泽尔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卡夫卡的同胞布洛赫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卡夫卡笔下的K,他的心理活动还是理性的,还是在想着我要如何应对、如何采取行动;而布洛赫笔下的人物,像埃施,已经被一种非理性的力量控制住了,他的所有行动都是出于一种超出个人的非理性逻辑。

这种逻辑就是把任何具体的东西都看成一个象征。

比如说第二部一开场,埃施跟主任吵架以后,就觉得世界像一个巨大的账本,这个账本里有一个错误。这个错就是他的主任还有他的同事所为,要把他们告发之后,这个世界、这个账本才能够恢复正常。

而他在马戏团里面看到飞刀表演之后,就连联想到耶稣的十字架,然后他就希望自己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才能够拯救世界。

这就是《梦游人》极富洞察力的地方,它揭示了人物行动背后貌似不合逻辑,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非理性的决定。

布洛赫,图/维基百科

比方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反对死刑,但我们从来不会去反对汽车车祸。其实每一年死于车祸的人远远多于死刑。但是它们的象征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眼里,死刑跟刽子手的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象征着一种“恶”;汽车则是跟进步、跟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善”的。

这其实就是人类背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象征思维,这种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式。

布洛赫是第一个大方面地揭开了这种非理性思维的伟大小说家。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汕头的九零后译者流畅,现在住在上海,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最近出版的《梦游人》三部曲。

《梦游人》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流畅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俄国著名诗人布罗茨基曾说过:他写诗是为了取悦一个影子,取悦他心目中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英国诗人奥登。而对于我来说,这个影子就是昆德拉,我迄今为止翻译的所有作家都是从他那里发现的。

大概十年前,在我19岁的时候,我在广州的一家货运站打工。当时我从家里什么也没有带,只背了两个书包,里边装满了书,有王小波、卡尔维诺、昆德拉、村上春树,都是文青必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昆德拉,当时我从他的《小说的艺术》第三章里了解到赫尔曼·布洛赫这个作家,还有《梦游人》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时我刚刚学会在卓越亚马逊网购图书,所以一拿到薪水就立刻订了《梦游人》的英文版。我读完之后非常兴奋,觉得昆德拉说得一点都没有错,这的确是继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之后,又一部推动了小说形式革命、更新了我们的认知的伟大作品。

所以我就立志把它翻译成中文,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有周围人的不理解、家人的反对。我一路跌跌撞撞,中间先翻译了布洛赫的一部小长篇《未知量》,之后又翻译了一部他的传记。直到去年我来到上海,才终于把《梦游人》的草稿整理出来。

《未知量》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流畅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比如福楼拜、托尔斯泰、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布洛赫,他们都有非常自觉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意识;但是从未有作家像昆德拉这样,把小说的艺术奥秘如此系统且毫无保留地告诉读者。

所以除了他的小说,我在这里要向大家推荐他的四本讨论小说艺术的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和《相遇》,这些书里也有许多关于布洛赫和《梦游人》的精彩解读。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 著

尉迟秀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开始正式讨论布洛赫和《梦游人》。

首先要向不熟悉布洛赫的朋友介绍一下这位作家的生平。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梦游人》。

布洛赫年轻时候的照片。图/维基百科

布洛赫的父亲是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板,布洛赫早年一直服从父亲的安排,学习纺织专业。他成年以后就开始逐步接管他父亲的生意,然后就跟卡夫卡一样,试图过着一种在家庭责任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挣扎的一种双重的生活。在1927年,他终于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了家族的纺织厂,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和哲学的研究当中。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个可以跟巴黎相提并论的欧洲文化中心,当时那里诞生了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诞生了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在艺术方面出现了世纪末维也纳的新艺术,维也纳工作室,再到装饰派艺术。

绘画方面有克林姆特、埃贡·席勒。在建筑方面,有阿道夫·洛斯。在写作方面,就有著名的大作家卡尔·克劳斯、穆齐尔、卡内蒂、茨威格、霍夫曼斯塔尔等一大堆大作家。

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哥哥,1900年摄于维也纳。图/维基百科

布洛赫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最初研究数学和哲学,但是后来他发现,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学比哲学更能肩负这一使命,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

1928年,当时已经42岁的布洛赫转向文学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现代小说,当时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托马斯曼等作家已经完成了小说的新革命,他们突破了传统。

布洛赫对乔伊斯尤其推崇,认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认知的一部伟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布洛赫就开始创作《梦游人》三部曲,并终于在1931年发表。

在发表《梦游人》之后,他又创作了一部叫《着魔》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希特勒为原型,分析纳粹在德国的兴起。

奥地利大街上迎接希特勒并行礼的人群。图/豆瓣

纳粹兴起之后,德国就吞并了奥地利,布洛赫的人身安全自然也受到了威胁。在1937年,他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星期,他在狱中就开始构思《维吉尔之死》。

出狱之后,布洛赫在维也纳短暂的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在1938年,在乔伊斯、他的英文译者缪尔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他流亡美国的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轻的时候曾到美国去考察棉花的种植;而他后半生就永远住在美国,再也没有回到欧洲了。到了美国之后,布洛赫就在爱因斯坦等人家里辗转居住逗留,通过各种津贴维持创作,维持生活。

在1945年,他同时以德文和英文发表了《维吉尔之死》,之后就正式放弃了文学创作,转向心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但是迫于经济压力,出版商一再要求他继续写小说,他迫于无奈,就把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说改写之后,合成了一部叫《无罪者》的长篇小说。再之后就写早前放弃的《着魔》,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完稿。

所以他的作品其实跟乔伊斯一样,不多。他的小说创作总共只有五部,第一部是《梦游人》,第二部是《未知量》,第三部是《维吉尔之死》,第四部是《无罪者》,第五部是《着魔》。

因为他刚发表小说作品的时候,德语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已经被纳粹摧毁了,而他的后半生又流亡美国,所以跟昆德拉一样,他的影响力最初主要还是靠外语传播的。

他的《梦游人》和《未知量》是卡夫卡的英译者穆尔夫妇翻译的;《维吉尔之死》是他的一个情人,一个美国的诗人翻译的;他身后出版的《着魔》则是由他唯一的儿子翻译成英文的;《无罪者》是《铁皮鼓》的译者翻译的。

以上就是他大致的创作情况。

介绍完布洛赫的生平和创作情况之后,我们就开始来讲讲,《梦游人》具体到底在讲什么。

《梦游人》这部小说分成三部,第一部是《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第二部是《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第三部是《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我们看到副标题分了三个年份,所以它讲的其实是三个年代的故事。

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讲的是一个青年贵族约阿希姆·帕塞诺夫,他是家里的小儿子,他有一个哥哥,所以按照家庭的贵族传统,他哥哥就要继承他们家的庄园田产,而约阿希姆·帕塞诺夫则要到军校里学习,成年以后就要进入军队。

《梦游人》英文版。图/豆瓣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1888年,老帕塞诺夫先生去柏林看约阿希姆·帕塞诺夫,然后约阿希姆就带他父亲去夜总会,在夜总会他遇到了一个捷克的陪酒女,叫卢泽娜。

约阿希姆和卢泽娜相恋,但是按照传统,老帕塞诺夫要求他迎娶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

约阿希姆就开始在卢泽娜和伊丽莎白之间挣扎周旋。最后,在他的朋友,已经退出军队从商的贝特兰德的建议下,约阿希姆最后抛弃了卢泽娜,转而迎娶了伊丽莎白。

小说第二部叫《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讲的是1903年的故事。

一个叫埃施的30岁的簿记员,即一个会计师,他跟主任大吵了一架后被解雇了,解雇之后他想要举报,他觉得是他的同事和主任坑害了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工会的朋友,也是一个工会的领袖,就介绍埃施到曼海姆的一家航运公司当簿记员。在曼海姆,埃施认识了海关官员科尔恩和他的妹妹埃尔娜小姐,还有一家烟草铺的老板洛贝格。

有一天,埃施去马戏团看飞刀表演,看到那些飞刀嗖嗖嗖地从一个名叫伊隆娜的女表演者身上飞过,他就联想到耶稣,觉得自己有义务拯救她、拯救这个世界,所以一时冲动下就辞掉了工作。然后他就拉埃尔纳小姐、洛贝格先生两个人,三个人一起入股了那个马戏团,开始了摔跤表演。

在生意失败之后,埃施就回到了科隆,迎娶他的老相识,一家酒馆的老板娘亨特延太太。

《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

埃内斯汀·斯图尔特 著

流畅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小说第三部叫《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讲的是1918年一战爆发的时候,一名叫胡格瑙的商人入伍之后又当了逃兵,来到一座小城,在那里遇到了已经是报纸编辑的埃施,还有小城司令官约阿希姆少校。

胡格瑙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公司收购了埃施的报纸,并且在动乱中把埃施杀死,又把神志不清的帕塞诺夫送回老家之后,他自此过上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

与此同时,小说里又出现了小镇上一家战地医院的故事,还有一名律师太太汉娜·文德林的故事。

此外小说终于揭开了谜底,一名叫贝特兰德·米勒的哲学博士住在柏林,与一群犹太人住在一起,他一边写一篇叫《价值崩溃》的论文,一边写小说《梦游人》小说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说三部曲,其实它的情节是不连贯的。这就是它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在它那里构成整体的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的生平,而是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小说里一篇叫《价值崩溃》的论文。价值崩溃这个主题,在小说里代表了现代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小说第一部,讲的是基督教作为一个最高的价值系统,它已经开始瓦解,它的价值已经过时了,但依然是确定的。像主人公一样,他依然知道自己要信仰上帝、要忠于国家、要忠于他的贵族传统,他依然是确定的,虽然已经过时了。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小说第二部要表现的主题,价值已经开始陷入混乱,人盲目地要抓住价值,但是他已经不知道到底哪一种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所以第二部的主人公埃施被主任炒鱿鱼之后,作为一位会计员,他觉得是他的账目里有一个错误,这是他的主任和同事狼狈为奸导致的,他要举报他们才能让世界恢复秩序。而后他在看飞刀表演的时候,又想到自己就像耶稣一样,他要拯救这个世界。后来他的生意失败之后,他又开始向往美国,觉得到美国才能开始新生。

这就是价值陷入无政府状态的一个典型。他盲目地抓住一切,今天想要恢复世界秩序、恢复正义,明天想要当救世主,后天又要去美国。

第三部就是讲价值崩溃的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价值都崩溃了,已经瓦解了,四分五裂了;跟小说的形式一样,有五条线索,彼此独立,彼此无法沟通。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英文版

第三部的主人公胡格瑙,就是价值崩溃最后一个阶段的代表。他已经不受任何价值的束缚,所以他为所欲为,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他都可以干,并且毫无罪恶感。

这个小说写法是全新的一种把握人物的方式,是我们看待人物和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方式。

我们回顾小说史可以发现,在塞万提斯那里,人物的自我和他的行动是统一的,他的人物生来就是为了冒险。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著

屠孟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7月

而到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的自我和他的行动已经割裂了。小说发展到这一阶段,人物在他的行动中已经认不出自己了。

后来的小说家就开始把视角转向人物的内心,通过书信,还有心理分析的手法,写人物的内心。心理小说的高峰,就是20世纪初的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乔伊斯是用意识流,把人物内心每一秒所有的内心活动都客观地记录下来;而普鲁斯特则不厌其烦地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在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之后,心理小说已经达到巅峰,后世的作家觉得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了。这时候卡夫卡横空出世了,他又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像《审判》里边的约瑟夫·K,还有《城堡》里的K,他们也有内心活动,但是这种内心活动有别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人物,K每时每刻想的东西是没有记忆、没有联想的,他想的都是我眼前的困境,我要如何采取行动应对。

《审判》

卡夫卡 著

文泽尔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卡夫卡的同胞布洛赫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卡夫卡笔下的K,他的心理活动还是理性的,还是在想着我要如何应对、如何采取行动;而布洛赫笔下的人物,像埃施,已经被一种非理性的力量控制住了,他的所有行动都是出于一种超出个人的非理性逻辑。

这种逻辑就是把任何具体的东西都看成一个象征。

比如说第二部一开场,埃施跟主任吵架以后,就觉得世界像一个巨大的账本,这个账本里有一个错误。这个错就是他的主任还有他的同事所为,要把他们告发之后,这个世界、这个账本才能够恢复正常。

而他在马戏团里面看到飞刀表演之后,就连联想到耶稣的十字架,然后他就希望自己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才能够拯救世界。

这就是《梦游人》极富洞察力的地方,它揭示了人物行动背后貌似不合逻辑,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非理性的决定。

布洛赫,图/维基百科

比方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反对死刑,但我们从来不会去反对汽车车祸。其实每一年死于车祸的人远远多于死刑。但是它们的象征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眼里,死刑跟刽子手的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象征着一种“恶”;汽车则是跟进步、跟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善”的。

这其实就是人类背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象征思维,这种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式。

布洛赫是第一个大方面地揭开了这种非理性思维的伟大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