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庄子:悟透这八个字 人生豁然开朗 潇洒而活

2021-05-19 来源:腾讯网文化

一、

一直以来,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很少有人会正面地去谈论生死。

比如,孔子就说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学生季路问孔子鬼神的问题,孔子不回答,他又问生死的问题,孔子反问他,我们连活着的问题都没搞明白,死能搞明白吗?

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是回避的。

另外,《论语》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可以透露出孔子对于生死的观点。

就是孔子的弟子伯牛病重了,孔子去看望他,

他说,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他很心痛,但是他又很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没办法。

还有一次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去世了,孔子很难过,他仰头大叹,

“天丧予!天丧予!”

这句话既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之将死的无可奈何。

但是这些言语,只能说明孔子把人的价值,道德的问题看得很重要,但不能代表他对死亡的看法。

实际上,不止是孔子,即使是其他的百家,也很少有人谈生死。

在中国古人的哲学中,把生死的问题理解得最透彻,诠释得最精辟的人,应该是庄子。

而且,他的观点,不仅仅是透彻、精辟,甚至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

二、

那么庄子是如何谈生死的呢?

在《齐物论》里,庄子提出了“道通为一”的观点。

齐物,齐论,齐是非,还有齐生死。

他是站在“道”的高度上去看待万物的变化的。

每一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无论你看到哪一面,都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合二为一,你才能观察到全貌。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生长。

所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八个字,道尽了事物之间的本质。

生里面蕴含着死,死里面蕴含着生,它们是共通的。

生或者死,它们只是某一事物所呈现的不同状态而已。

如果理解了这个概念,那么想必你也可以理解,庄子之所以说“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了。

因为,从更高的角度,从宇宙的角度来说,事物本身没有发生过变化。

既然没有变化,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呢?

倒不如坦然处之,随遇而安呢?

因此,庄子是豁达开阔的。

《庄子·列御寇》里讲了一个他的故事。

庄子将死,他的弟子们正在准备他的后事。庄子说,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意思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何必要大动干戈呢,无所谓的。弟子们很害怕,他们说那些虫鱼鸟兽会把你吞噬的,庄子又笑了。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他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还是会化进尘土之中的,被谁吞噬都是一样的,没有关系。庄子的思想表现了他面对生死时的淡然达观。

当然了,庄子能做到,是因为他把这个问题想得太透彻了,但是我们普通人想不通啊!

为什么想不通呢?

原因在这里。

三、

《庄子·齐物论》里就讲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面对生死会害怕?

因为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害怕和恐惧是他的本能。

庄子用了丽姬的故事来比喻害怕恐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丽姬据说是历史上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因为长得很漂亮,被赐给了晋献公。

丽姬听说自己要嫁到晋国去,很伤心,一个人偷偷地哭泣,因为她不知道嫁到晋国以后,生活得到底好不好,她很担忧。

但是,等她真的嫁到了晋国以后,一切跟她想象的不太一样。

晋献公很喜欢她,给她锦衣玉食,她生活得十分富足。这会,她再想起从前,自己都忍不住觉得好笑,当初为什么要哭泣呢?

这个故事的意义,就在于说人面对生死之时也是这样恐惧害怕,但是真的到来了那一刻,其实很多时候和你想的不太一样。因此,没有必要想那么多,顺其自然就好。

不过,这样说的话,还是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

于是,庄子又想了个办法,因为他要把这个事解释清楚。

他说,人生哪,就想梦一场,你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梦醒了现在要回去了。

这个说法真是太有意思了。

“梦旦饮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

它的意思是说,就好像饮酒作乐的人,白天醒来的时候,忍不住痛哭流涕,但是在梦里是快乐的。可是梦里似乎哭哭啼啼的人,白天反而高高兴兴地去打猎了。你说,这到底什么时候是梦,什么时候不是梦呢?因此,有人就去占卜,才知道刚才不过是梦而已。

其实,庄子的话是在说,快乐和痛苦就一定是相对的吗,难道活着就没有痛苦的时候了,那么反过来想也是一样的。

所以,你的痛苦恐惧只不过是陷入了痴迷和恐惧之中罢了,实际上,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庄子的梦,不禁让人觉得是惊世骇俗之言,又荒诞又犀利。

一来,他说得未尝不是超越人生极限的至理。

一来,庄子的梦倒是影响了后人无数年。

比如,许多文学作品的本意就是庄子之梦的延伸。

《红楼梦》的《好了歌注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红楼梦》所描绘的故事不就是欢欢喜喜最后一场空吗?它与庄子所说的“人生如梦”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也难怪,庄子看透世事最后说,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有的人忽然就醒悟了,有的人浑浑噩噩,一辈子不得其中。

读《庄子》,总是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震撼你的心灵。它不是告诉你世间的事该怎么做,但无形之中,你会多了一层感悟,不再逃避,不再害怕,不再因为生活繁琐的事苦恼。

这是一个华丽的梦,甜美的梦,也是支离破碎的梦,千疮百孔的梦,无论是什么样的梦,它都是你的梦。

人生如梦,每一个人都是这世间的过客。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