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不全对 但有道理

2021-05-07 来源:腾讯网文化

在大多数人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否则失败的可能性极高,就连圣人王阳明也强调立志(设立目标)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极少有人去质疑目标存在的合理性,好像否定目标就是否定真理一样,让人无法接受。

不过斯科特·亚当斯在他的《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一书中,认为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这种反常识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假设他说的是合理的,我们还要不要制定目标?没有目标了怎么办?

亚当斯在这本书里不赞成以目标为导向,而是建立一个系统。至于目标和系统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期限,在将来的某一天做成某一件事;后者则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了,就每天去做,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

比如减肥。你计划30天减轻5斤,就是一个目标,而你每天坚持锻炼和吃健康食品就是一个系统。对于目标,你为了完成它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哪怕以损害健康为代价而节食也在所不惜。而系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你不求一个月后瘦多少斤,你只知道多锻炼多吃健康食物,对减肥或者说对身体都是有好处的,然后每天坚持去做就够了。

通过我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观察身边关系亲密的五个人,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喜欢设定具体目标的人,往往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甚至遭遇的失败次数远远多于实现目标的次数。这是为什么呢?有了具体的目标不是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吗?按理说一定更成功才对,至少不像亚当斯说的「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

我们先说达成了目标的人,从表面看上去他是一个实现了目标的成功者,实际上目标是有终点的,这意味着他在享受短暂的胜利喜悦之后陷入了下一轮的迷茫当中,就像武侠小说里主人公为了报仇雪恨练武十年,下山之后把无恶不作的仇人杀了,却突然变得空虚起来,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种情绪产生之后,它的存续时间是相当长的,远比达成目标收获的快乐要长得多。为了消除这种生活状态,他得去找另一个具体的目标,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地重复一个有始有终,痛苦大于快乐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即使完成了目标的人也算是一个失败者。而那些压根就完不成目标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可见你一旦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落到一个失败者的境地。当你与这种失败感抗争时,每一天都在消耗你的能量,久而久之你就开始厌倦了眼下的生活,无论做什么都没劲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制定目标吗?

当然不是。理智的做法是不要制定具体目标,要设立长期目标,也就是王阳明一直强调的立志。简单来说,不要设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做成某一件事,而是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列出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做哪些事情,每天坚持去做,不问具体的某一天。

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就没有终点,自然谈不上失败与否。而亚当斯提出的系统也是如此,它没有最后期限,你只要知道每天去做哪些事情对自己的长期目标有帮助,就坚持去做。此时你就知道自己正在搭建一个系统,每天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这个系统添砖加瓦。

这个过程你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你只需关注手上的事情,而不必像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人一样,整天想着还有多少天才能完成目标,自然减少了许多能力消耗,让你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种工作状态让你的心流时间得以延长,工作更有效率,你获得的幸福感也更强。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制定短期具体的目标,用系统的思维努力工作。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就不要设定自己在30岁或40岁之前一定达成目标,而是每天努力写作,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不管多少岁成为作家,都不影响你持续写作。因为「成为作家」对你而言是一个系统,你能做的只有每一天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写作技能。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目标所累,也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可见亚当斯说的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并不全对,但说得有道理。只要我们把不设定短期具体的目标,而是把长期目标当成一个系统,就获得努力工作之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有了这种感受便是一个成功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