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 99%的人不知道

2020-12-08 来源:腾讯网文化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经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传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常被后人当作诚信的美德来赞扬,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逊色很多,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从来就不是个认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守“信”准则,有个“道义”前提,如果离开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2三思而后行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现在人常用三思而后行,来劝人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事前多思考,是个好习惯,也是成熟、负责的表现。但凡事有度,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真相: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鬼谷子》中讲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想太多,反而容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决定;做事太优柔寡断跟太急躁冒进都不可取。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有人说,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与小人一般看待,这句话也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其实不然。

真相:这段话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里的女子指的是妾,小人指的是仆人,所以才称“养”。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

4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人们通常理解为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时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感动他。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真相:这段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您觉得怎么样?”孔子说,要是以德报怨的话,那用什么报德呢?应该以公正、正直回报怨,以德行、恩德报答德。

凡事过犹不及,无数事实证明,你若以德报怨,必有人以怨报德,所以多数情况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最好的选择。

5学而优则仕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不少父母在劝孩子考公务员时,常常会搬出来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有些官本位思想重的地区,也被认为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其实这都是莫大的冤枉。

真相:这句话虽出自《论语》,但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说。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通悠,是有余力的意思。

这句话原意是讲:做官还有余力宜从学,学者有余力宜从仕。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也可以更好地修身、推行仁道。

6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人们通常以为“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是,跟父母一起守在家里,侍奉供养,这才算是孝敬父母。还将“反对外出去奋斗”的帽子扣在了孔子身上。此种观点,实属断章取义,误解圣贤。

真相:孔子可没这么迂腐。“父母在,不远游”之后还有半句——“游必有方”。方是方位的意思,就是确定的去处。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容易找得到的。如此,父母若有事,召之必知处。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7三十而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大多数人都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了成家立业,这样广泛传播。现在的三十而立,已经演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有没有成家、有没有钱。

真相:孔子的原话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可以自立于世。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确立人生志向和事业方向,尤其是价值观的确立。每个人的时间轴大不相同,万不可望文生义,曲解圣人之意。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多是食物精制细才养人,所以很多人一道菜从选材、搭配、刀工、火候、调味、摆盘都追求极致,做道菜费个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因为这句话,孔子也被很多人误解成为贪图口舌之欲的美食家。

真相:“食”的古今词义有大变化,在古代特指粗粮。而厌的含义是“饱食”。所以孔子的本意是说:“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吃,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将孔子此话理解成追求美食,实乃太低估圣人之境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