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论语与修养|宽容教诲不善之人才是最大的慈悲

2021-08-03 来源:腾讯文化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都喜欢结交品德好的人,对于品德不好的人,人们习惯于远远离开,只害怕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使自己变坏,这是人之常情。

历史上有“道德洁癖”的人莫过于伯夷,国君不善,他不愿意到他手下去工作;不是他心里满意的百姓,就不去做官管理他们;无道的国度,不善之人居住的地方,他就不想在那儿居住;跟那些世俗之人相处,他就觉得自己好像穿着朝服、戴官冠帽坐在泥污炭灰里一样,被污染了。

伯夷被称孟子称为“圣之洁者”,就是圣人中最洁身自好的人。孔子也是一个对道德要求很高的人,但是他没有“道德洁癖”,不是整天摆着道学的嘴脸,看到不善之人,躲得远远的,以蔑视不善之人而标榜自己清高。相反,他认为,对不善之人要宽容,要教诲他们,感召他们,让他们改正,成为一个善人。

第一,要宽容对待不善之人

有个叫互乡的地方,这里的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难以言”,意思是难说话。这个地方的人说话胡搅蛮缠,为人处世不讲道理,所作所为违背常理,民风是出了名的彪悍,人们都不愿意这与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

有一天,这个地方有个少年要见孔子,让人意外的是孔子竟然热情地接见了他,这让他的学生十分不理解。孔子说,他既然是来向我学习的,就应该肯定他,而不是揪着过去不放。

孔子说:“苟志于仁,勿恶人。”因为仁者有仁爱之心,自然是喜欢好人,但对于不善的人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一棍子打死,而是宽容他们的不足。

老子也主张不放弃不善之人,他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因而根本没有无用之人。

第二,对于不善之人要进行教诲

孔子认为,一个重视品德修养很好,但修养自己不是为了独善其身,不管世事与他人,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家人、国人,使天下成为一个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

孔子周游列国,东奔西走,奔走呼吁,就是要扭转不道德、无序的社会现象。因此,孔子是不会放弃不善之人的,而是要进行道德教化,教育他们变成好人。

作为仁者,有责任对不善之人进行道德教化,去感化他,帮助他成为仁人,就像佛教里的菩萨,度己之后去普度众生,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应该有的胸怀和担当。

任何道德感化的机会,孔子自然不会放过。互乡少年去见孔子,他认为,他是向他学习来了,有求学之诚,就不应该把他拒之门外,正好可以借机对他进行教诲。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就是要官员以德教化百姓,以官德影响民德,然后要改变当地的民风,使民风淳朴。

公元前490年,孔子的学生子路做了蒲城的地方官,这个地方民风彪悍,是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子路到任3年,经过精心治理,民风得以扭转。

孔子路过,没有见到子路,“三称其善”,陪同的子贡觉得很奇怪,问老师其故。

孔子说:一进蒲境,看到耕整平整,杂草尽除,水道加深,可以看出子路恭敬又有信用,所以百姓尽力劳作。走进城内,看到房屋完好牢固,树木茂盛,说明政令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不马虎。走进官署,里边清静,办事员服从命令,说明他明察而果断,所以他的政令不扰民。

孔子通过井然的社会秩序看到的是子路德化教育的功效,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这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传统,一些大儒为官以后,公务之余到学堂讲学。

第三,要正确地教诲不善之人

对于互乡少年,孔子教育的方法是“与其进也,不与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对于互乡少年,孔子赞扬了他追求上进、有洁其身之心,对于过去不妥当之处不纠缠,但也不肯定。

孔子这样做,既肯定了互乡少年正确的做法,又间接否定了过去错误,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应该坚持,什么是错的,应该抛弃,为今后正确的做人做事指明了方向,不让他再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既要抓好学生,也不放弃不好的学生,值得现代教育借鉴。

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一是教书,教给学生知识,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二是育人,教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

一些老师不是从道德品质上分别学生,而是单纯从学习成绩上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学校和老师两眼只盯着学习成绩好的极少数学生,对差生从成绩到人品进行全盘否定,人为划到不好的学生行列,经常进行不正确地批评,甚至羞辱。

学习成绩差,并不等于人品差,而不公正的待遇,会大大打击了差生的自尊心,使这些学生由学习成绩差逐渐变成人品差。

只重视知识学习,而不重视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变质。一些老师应该向至圣先师孔子学习教书育人之道,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应该是不抛弃、不放弃。

社会上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身边不乏不善之人,对于不善之人,我们既警惕自己不要被他们所影响,又要对他们要宽容对待,更要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来影响他们,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善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述而篇》:

【原文】互乡难以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少年,学生们觉得疑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求上进,不赞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呢?别人修饰容仪而来要求上进,就应该赞成他的这种做法,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