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一个人的成功或许源于这3“气” 不改难以成功

2021-03-22 来源:腾讯网情感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圣人”的人物屈指可数,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然而没有人生来就注定顺遂,王阳明的一生也经历了诸多坎坷。

他最终能够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正在于不生傲气,不丢骨气,不损志气。

王阳明告诫:人到五十才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或许源于这3“气”,不改难以成功

01、不生傲气

王阳明在《传习录》上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

他认为,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容易骄傲自满。

骄矜之心一起,难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明朝画家唐伯虎,小时候就在绘画方面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大画家沈周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收为弟子。

得到名师的指点后,唐伯虎的技艺更是一日千里。

师傅沈周对他很是欣赏,同行也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久而久之,唐伯虎渐生骄矜浅薄之气。

不仅打心底里瞧不上同行的作品,连师傅提点和批评也不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他在沈周家吃饭。

沈周让去他去开窗户,他伸手一推才发现,那窗户竟然是老师的一幅画。

那一刻,他才幡然醒悟:原来与师傅相比,自己绘画技巧根本不算什么。

自此以后,他才真正沉下心来,虚心求教,静心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王阳明曾说:“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看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的前提;戒掉自己的傲气,才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真正的强者都懂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谦虚低调,是一种人生智慧。

古往今来,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放低姿态。

戒掉自己的傲气,收敛自己的锋芒,时刻保持谦逊,人生之路自然越走越远。

02、不丢骨气

《水浒传》有言: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骨气是一个人的骨,丢了骨,便撑不起形。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硬的骨气,便难以安身立命。

晚清时期,曾国藩位极人臣门生无数,可谓是权倾朝野。

但他本人刚正不阿,从不收受卖官鬻爵的贿赂,为官几十年,家中依然清贫如洗。

甚至在儿子生病了,家里都凑不齐钱请大夫的情况下,曾国藩也绝不同流合污。

曾经一位县令为了巴结他,献給他一副王羲之的字画,价值连城。

可他欣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果断退还,并直言:“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曾国藩在自己48岁时曾写过一副对联: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句话也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的座右铭。

曾国藩不是天生的聪明人,他的仕途也并非顺风顺水。

但正是靠着这种坚守底线、不妥协、不低头的骨气,才支撑他一路走到了官场巅峰。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路上,越是艰难,越不能丢掉骨气;越是艰难,越要坚守底线。

正如丰子恺所说:

“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骨气,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03、不损志气

《吕氏春秋》里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

人生路上,困难和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

有人在逆境中自怜自伤,放弃希望,有人却斗志昂扬,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翻盘。

有志气者,决不会被外界压力打倒。

王阳明从小便立下成圣之志,但为官几年,他不仅没有实现抱负,还因小人构陷,被贬龙场。

关于龙场,书中记载:“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那里瘴气弥漫,毒虫遍地,对于身体一直不好的王阳明来说,绝对是个生死考验。

但他仍意气风发,挥笔写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一切艰难险阻,在他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

司马迁曾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判宫刑,颜面无存。

可功未成,名未立,他不甘心这样平庸一生。

于是便忍辱负重,坚持著书,最后终于写下《史记》名留青史。

《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低谷能摧毁一个人,也能塑造一个人。

孔子周游列国时,被人诬陷,受人威胁,在陈国又被围困在半道,绝粮七日,被路人讥讽为“丧家之狗”,可谓狼狈至极。

可一路走来,即便吃尽了苦头,他仍然坚守着心中的道义,不改初心。

所以才会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名扬于今。

只有在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坚定志向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走向巅峰。

有人说:“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心中有斗志,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看到人生的另一番绝美风景。

毕竟,所谓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

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曾言:“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世人推崇王阳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不生傲气,谦逊低调,路自然越走越宽;

不丢骨气,坚忍不拔,才会不惧各种风风雨雨;

不损志气,志在千里,方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从他的身上,我们参悟的不仅是学识,读懂的更是人生。

与朋友们共勉。

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个半“圣人”,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心学体系影响古今中外,哈佛教授说“21世纪必定是王阳明心学的世纪。”

有人说,人到中年需要读一读王阳明,字字道尽人生酸甜苦辣。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自诞生以来,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王阳明说:百死千难,但为此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个人一生的修为其实修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万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内心。心无杂念,则无异动,心若妄动,势必妄行。

人的一生就应该读一读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自诞生而来,影响了中国千秋万代的文人墨客,包括曾国藩、张居正、康有为等人,都深得其教,他们也多少继承和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

不仅仅是国内,王阳明的学说已经远传海外,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这样评价王阳明:“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王阳明呢?人们都把目光放在短视频上,为了内心的一时满足,不愿意学习提升自我,最终庸庸碌碌一生。

人生多学习王阳明,便能少走一段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