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无论外界风云怎样变幻 我们都坚持自己的原则

2020-10-02 来源:腾讯网文化

庄子对于“人和人生”的思考很深刻,他将人分为:天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在他看来,这几类人都是属于思想境界高的人,是普通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如何做到呢?庄子在《外篇-知北游》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做人要“外化”,而“内不化”。什么是外化和内化?

“外化”,就是与外界相处,学会变通,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内不化”,就是无论外界风云怎样变幻,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庄子虚拟一段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大意如下: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怎样才能使精神出入自如。”

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由此可见,庄子认为真正的处世高手是“外化而内不化”。所谓的“外化”就是指随着外物变化的变化;所谓的“内不化”就指对于自己的悲哀与快乐不要过于在意,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能够保持寂然不动的超越态度。

为什么做人要“外化而内不化”呢?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第一种情况:做人外化又内化。

一个人如果是“外化又内化”,那他就是对外圆滑,对内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这样的人往往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反反复复的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正就是被外物牵着鼻子走,唯利是图,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好。

正如曾国藩所说“天道忌贰”,老天会惩罚那些三心二意、不够忠诚的人。外化又内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三国猛将吕布,他一会投奔这个,一会背叛那个,被张飞骂做是“三姓家奴”,最终吕布也是自食恶果,被曹操打得兵败身亡。所以说,做人外化又内化,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看似机灵、精明,实则是愚蠢至极。

第二种情况:做人外不化又内不化。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外不化”,则是说他油盐不进、冥顽不灵,非常固执,很难与他人相处,显得“人至察则无徒”,四处树敌。就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说:喜怒情绪一旦泄露,内心情感就全被他人窥见;过分喜爱或憎恨,则精、气、神就会为物所控制。

书中还说:心中对于美好与丑陋的界限过于分明,就会与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对于贤智与愚拙的界限过于分明,他人就不会亲近你。君子必须是内心精明而外表浑厚,对美好与丑陋的事平衡接纳,对贤智与愚拙的人共享益处。

由此可见,老祖宗更加推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外圆内方”的处世谋略。这样一来,看起来与大家和谐和睦相处,能够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但内在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想法、有原则。这样的人,往往能够人际关系和睦,事业通达,成大事、成大器。

第三种情况:做人外不化而内化。

这样的人可以用一个俗语来形容——“刀子嘴豆腐心”,总是一副强悍的样子,但是内心很脆弱,喜欢胡思乱想,还容易多疑,思想变化很快,也是毫无原则和定力。比如说,这种人脾气很大,经常与人吵架,吵完架后,又感觉愧疚,庸人自扰。

说得更加直白点,这种人就是属于情商很低,情绪控制能力差,内心不够强大,外强而中干。这样的人,往往是热心肠,但因为方式方法不对,最后“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

古语云:“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也就是说,刚开始轻易付出感情的人,往往是因为渴望被爱、被关注;容易轻信他人的人,往往最后怀疑一切,变得极其不真诚。“外不化而内化”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因为情商不高,内心又极度脆弱,容易伤害他人、伤害自己,最终的结果也不好。

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提倡的“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之道才是最合适的,不仅顺应了道家的处世思想,也符合儒家的“入世”思想。因为,儒家经典《中庸》中也说:君子应该“极高明,而道中庸”。

庄子的思想是“重内而轻外”,所以他逍遥自在,身心富足;但是现代人往往是“重外而轻内”,一心只想往外求,要车子、房子、票子等等,但是内心空虚,因此等到什么都得到了,他们也不快乐。

所以,请大家记住庄子的处世智慧——做人要“外化”,而“内不化”。因为这样做人做事便是“外圆内方”、“刚柔并济”、“内圣外王”,显得情商很高,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朋友们,您觉得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