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苏轼书法《寒食帖》如何成天下第三行书

2022-10-18 来源:腾讯文化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不是遵从规则的人。公元1082年,在黄州被流放的苏东坡开始酝酿他的伟大作品,而这个作品还不是他的诗词和赋文,只是一幅名叫《寒食帖》的书法让这片精神自由的天地让他随意舒展自己的才气,而笔墨也泅出一种极端之美。

此前的大唐颜真卿已经写过一篇代表大唐的《寒食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颜真卿的时代是盛唐气象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他的书法被认为是王羲之后的另一座高峰。从笔墨历史的传承来看,他与王羲之与颜真卿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在于建立行书基本的体势和笔形象,颜真卿及其影响下的书法形象,亦在努力成就种比较端庄大气的盛范作用,以至于在继晋之后,为后世建立起行书的又基本法度和范式起到了示范书法后世书家多谓书法汲古,必近“晋唐”。对于晋唐这两代书法的审美特点,史上归纳为“晋尚韵,唐尚法”, 此言不虚。

时光如同水墨悠然流转,恍惚间纪录书法历史的笔来到了苏轼的手上。

 

在唐宋,一年的节气中,最重视寒食与重阳。寒食在这一阶段被赋予了更多的传统情感,这样的日子,会让许多文人士子发古今之幽情,因此这似乎更是产生出色作品的日子。

这一天的黄州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回首来黄州的三年时间,他的思绪忽然被拨动起来,敏感的艺术心思瞬息被点燃起来。于是他拿起毛笔,用自然而深沉的笔墨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在情绪的作用下,有的笔画如兰叶,拖曳飘逸,有的嶙峋有如刀削刻剔。

一时之间,天地小了,心胸大了。

这个寒食帖分我两首诗,内容简白而沧桑,笔墨在才气的作用下,随意展开,吞吐出不俗气象,如同一位经历沧桑后将外物看的从容而淡漠。“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泥污燕支雪。”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心生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调落的花瓣落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在雨中调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计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什么区别呢?春天江水高涨,就要浸入门内,雨势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 漂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更恍然无知,直看到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灰,悄然飞过,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朝廷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祖坟却相隔万里,或者,像阮籍一样,作穷途之哭,但却心如死灰,不能振作。

 

《寒食帖》的诗意寄托了许多苦涩与愁思,它苍凉沉郁,百转回肠。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有感写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去留无意,气势不羁,而无荒率之笔。帖中的“卧”“闻”二字写得扁平,即所谓“卧笔”,结体短肥。这或许是他亲身经验到的人生境况。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如同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一样,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无以重复的得意之作。诚如黄庭坚在诗后所跋:“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在宋代,苏轼以其所擅长的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遍采百花酿蜜后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黄庭坚在其《山谷集》里推崇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

 

苏轼的第一个身份是词人和文学家,至于书法家在某种程度到底与诗词和文学成就哪个更高历代并无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寒食帖》是纸上的江湖,让他天下无敌。

对于自己的书法,他曾这样在给弟弟苏辙书信里进行过单独描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荀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书成辄弃去,缪被旁人裹。皆云本阔落,结束入细么。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苛。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峨。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的字源自一种功力涵养和一种随性风度,艺术的天赋自信让他在笔墨纸间从容挥洒。甚至有人指出他的书法是有许多让人讥笑之处,因为他没有固定格局。对于世人的讥讽,黄庭坚发表了独特看法:“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对于自己的作品苏东坡是有着充分自信的。又如《评草书》说:“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随心所欲是苏轼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不是遵从规则的人。当然,这种随意并非毫无毫无笔法,而是多年来精神世界的无限拓宽与强大。

 

在诗文中,苏轼也会谈及书法:“予尝论文,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这种洒脱,超然物外,一笔一划无不注入气韵与精气神,如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苏轼将他比作一个完美的生命。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用培育生命的执着去书写文字,因此这种是境界与天合一,与万物合一。写下《寒食帖》这天,苏轼的内心是淤积许多愁绪的,外边下着雨,他集中来黄州的三年感触宣泄到笔墨之间。黄庭坚用体会的心再度发出对这篇作品的真心赞美“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比意。”

苏轼在文化史上占据太多第一的位子,无疑书法也舍其为谁。金人书家赵秉文更把苏轼称为“书仙”。

“苏轼先生,人中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们李太白,而辅之以名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焉四达,独有忠义数百年之气象,引笔著纸,与心俱化,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其有得于此而形之于彼,岂非得古人之大全也耶!”该语中“引笔著纸,与心俱化,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其有得于此而形之于彼”等句正是对于苏轼的学养得之于外而化之于内的最好诠释。

 

元以后的书家评苏轼更屡见不鲜,褒扬不减。《苏子瞻书离骚九辩卷跋》道:“山谷云:‘坡书中年圆劲而有韵, 大似徐会稽。至于老大,精神可与颜鲁公、杨少师方驾。’观此帖者,当有味其言云。泰定丁卯端阳日, 高邮龚瑜子敬甫书于甫里书堂之西序。”

此段言中引黄山古语把苏轼与唐颜鲁公并肩齐论。其评价不可谓不高。此后对于苏轼的书法成就,历代文人书法大家均有高度评价。明代的祝枝山称苏轼是“书之圣者”,“体度庄安,气象雍裕,中和大成,书之圣者也。”苏轼对自己书法成就概括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这字,不是为纪念碑而写的,不见伟大的野心,却正因这份兴之所至、文心剔透而伟大。

在苏东坡看来,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在季节的无常里,体验着命运的无常。只有参透这份无常,生命才能更持久、更坚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