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白送别叔父李云 写下送别诗 堪称送别诗巅峰之作

2022-10-14 来源:腾讯文化

唐朝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谢朓楼”为人饯别,写下了一首充满了魏晋风骨与淡淡忧愁的古诗,后来成为李白古风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两句,更是当代人在创作中引用频率最高的李白名句。

这首诗具有李白诗歌特有的“跳脱”思维,虽然以“饯别”为题,但是却不叙离情,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中间的部分具体在写什么,也让人有些捉摸不定。但是因为这首诗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感动,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校书叔云”,是指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李云,因为他是李白的族叔,所以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翻译:

昨天已经决然地离我而去,想挽留也没有办法挽留。让我心绪烦乱的,是今天出现的更多的烦恼和忧愁。

万里长风,送走了鸿雁,面对夕阳下的美景,我们正好可以畅饮美酒,酣醉于高楼。

从蓬莱秘藏一直聊到建安风骨,先贤们的文采风流三百载,中间才出了一个诗风清新的“小谢”,因此才有了这座楼。

 

古代诗人在安逸、闲散的状态之下,都同样会怀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有“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与豪情,所以心中的忧愁是避免不了的。

忧愁就像这谢朓楼前的流水一样,你抽刀去想斩断它,它还是会流。你想借酒来消愁吧,喝得越多,越是感到发愁。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够得遂心愿,那么还不如明早就披散头发,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漂流。

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隐居在宣城时创作的。从这个背景来看,诗的开头两句,李白是在告诉李云,他最近很心烦,但是并不是因为过去的事。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想挽回是不可能的。人要向前走,但是人生在世,烦恼怎会少得了呢?所以他现在心烦的事情,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李白没有写明他在烦什么,他只告诉对方,他今天遇到的烦心事,比昨天还要多得多。讲完了这两句以后,李白的思维突然跳跃起来。

 

此时正是秋天,诗人李白在楼头极目远眺,看到一队鸿雁,正伴着万里长风归去。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李白身边没有“五弦”,只有美酒,因此他向李云提议:在这如画的风景之下,正好学魏晋名士,大家一起痛饮狂歌,醉了就在楼上酣睡一场,于是二人坐下来开始饮酒畅谈。

接下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二句的解释,有一些分歧。

有不少文章认为,这里的“蓬莱”代指朝廷的三省(中书省、秘书省、尚书省),因为李云在三省中的秘书省工作,所以又代指李云。

于是把这两句诗解释为:你(李云)的文章颇有建安风骨,我的文章就像“小谢”一样清新秀发。但是如此一来,就不好解释“中间”是什么意思了。

蓬莱秘藏是指汉代的国家藏书,在这里代指汉以前的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二句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李云从汉代以前的文章开始,一直聊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家。

 

然后在这个“中间”,出现了一个谢眺,即“小谢”。他的诗风清新秀丽,主要以自然风景为描写对象,间或直抒怀抱,风格比较有个人特色。因此人们记住了他,给他盖了这座谢朓楼。

小谢是“永明体”诗歌的创始人,这种诗的写作比较讲究格律,在他所处时代是很超前的,所以李白非常欣赏他,早期创作时,还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借鉴。

李白和李云聊天聊到这里,李白又突发感慨,他说“俱怀逸兴壮思飞”。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认为:包括小谢在内的众多古代文学家们,都曾经有过人生低谷。

但是他们在低谷期时,从未放弃过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他们总是借着诗文来代表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而他本人也和这些前贤们一样。

尽管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给李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虽然他也一直在尝试炼丹、修道,但是他想要跻身朝堂,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始终都还在。

然而,世事难遂人愿,所以他的心里充满了愁情。接下来,他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斩不乱、理还乱的愁怀烦恼。

 

其一就是“抽刀断水”,其二就是“借酒消愁”。由于这两个比喻太过形象,所以后人一直很喜欢把它们引用到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

因为愁烦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李白最后又打算什么都不顾,也都不管了,就自己一个人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流浪。

李白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前面明明已经提到过,自己不愿在人生的低谷期放弃壮志豪情,但是后面又因为太过烦恼,想要逃避,想要去江海上去流浪。

结语

李白这一首饯别诗很特别,因为他完全不提送别的事,当中基本上全部是在写自己与李云聊天的内容,以及自己内心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一开始,李白说自己早就忘了从前的事,只为今天的事烦恼。但是我们读到最后才发现,他今日的烦恼,恰恰就是源于昨日的烦恼。

假如当初李白没有得罪高力士,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话,那么他还会有这样的怀才不遇的烦恼吗?

 

“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场景,因为带了一个“秋”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夕阳西下,秋风落日的场景,那是一种伤感的情景,是一种“不如归去”的场景。

但是李白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外流浪,一直没有固定的家。明明是很伤感,但是他却又想到了魏晋时的嵇康。

嵇康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当他不得志时他就披散头发,纵酒弹琴。所以李白感觉自己也应该像嵇康一样,就着“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场景,去纵酒高歌。

这个时候的李白,情绪是上扬的,他说他并不害怕醉倒,喝舒服了就行了,醉了大不了就在楼上酣睡一场。

接着,李白和李云谈论文学,同时提到了他的偶像谢眺。于是他又激动起来,因为他发现像谢眺那样的前贤们,倒霉的时候也没有灰心丧气。

李白拼命地借前贤的事例给自己打气,但是打着打着,却发现自己心里还是那么愁烦。就像抽刀断水,就像借酒浇愁。这些前贤的“励志故事”,显然已经麻醉不了他了。

 

写到这里,李白的情绪又开始低落了。到最后,他也不知道是醉了,还是“真性情”流露,又开始说,我什么都不想管了。活得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披散头发,坐着舟云海上玩漂流。

读完这首诗,更觉得李白是一个可爱的人了。因为他从不喜欢在诗中讲什么大道理,只管在诗中放任自己的情绪起起落落。

由于总是从“个人”的实际感受出发,所以李白这首诗中的情感就显得倍加真挚,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成为千古名篇更是理所当然。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