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久经沧桑的李清照 悟出心境宁静的方法 多读诗书

2022-07-23 来源:腾讯文化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奔跑在激烈竞争的赛道上,稍有不慎,就会被超越,甚至有掉队的风险,所以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心情更是时时刻刻有种压抑感!

怎样能使心中的压抑或压力减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读诗词,听听音乐。特别是读诗词,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修炼气质,还可以放松心境、减少压抑。

 

比如,读李清照的词时,总有一种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浮上心头。李清照的词几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字句,甚至就像口语般信手拈来。这些简单的字句在李清照的笔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让人倾倒让人迷恋。她的词就像写在水上。

千百年来,她的情绪与文采,她的悲欢与离合,穿过多少无情的岁月,温暖了多少人寂寞的心灵。那些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深意,都藏着李清照一颗玲珑的词心。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首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这首词就像秋叶般静美,写的都是寻常之事。平淡生活淡淡推出,动人心弦惊艳时光。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 〔宋代〕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大都交织着对亡夫、流徙等个人遭际的悲叹和对山河破碎、国势日危的愤慨。风格也多于婉约本色之中增添了不少沉郁的气质。唯有这首《摊破浣溪沙》写得平和恬澹。初看此词好像词人是在抒写病后闲适生活的情趣,其实不然。全词一开篇我们就看到了词人两鬓斑白、一脸病容的憔悴形象。她身卧病榻,独与残月为伴;煎服汤药,被迫忌饮清茶,心情自然是凄苦的。 

上片通过对词人病中形象和处境的描写,显示了她的孤独、寂寞与哀愁。“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这是作者自我描绘的形象。“病起”就是病刚好,“萧萧两鬓华”就是头发稀疏了,两鬓已有了白发,“残月”是下弦月,“上窗纱”是说时间已经是后半夜了。“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莫分茶”是饮连梢豆蔻这种熟水时,勉强称它为茶用以自慰,意思是没有分清是什么茶。 

下片转而写白天,惟一能聊以自慰的事就是卧床吟诗诵文,观雨赏花。“枕上诗词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是作者排遣病痛的方式,她的枕上诗词自然是很多了,自作的,家藏的,不胜枚举;门前的风景又是淡雅佳美,更添小雨,别有意境,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值得借鉴。读诗、品词、赏景确实能给大病中的人带来一些解脱,不必时刻纠缠于病痛的折磨中,自然是“好”了,而后作者却冠“闲处”二字,而“闲处”又是什么时候呢?——病痛中。这就折射出作者每天都是愁闷无绪,一切都索然无味,只有在病痛中才可以偷来片刻的清闲,其他的时候都纠结在人生遭际的折磨中。 

末尾作者又描绘了一幅木樨花的图画。作者的眼中,木樨花是“终日向人多酝藉”,将木樨拟人化,写得隽永别致。本来是自己看花,作者却偏偏说花“向人”,把木樨写得非常多情,“蕴藉”,写桂花温暖清雅的风度,木樨开淡黄色的小花,简单怡人,虽不像牡丹芍药那样浓艳媚人,却也别有一种气质,用“蕴藉”形容,可谓得其神。初看这是一幅非常温馨的画面,人花两悦,但是细细品味,却有深意。“终日”就揭露了谜底,这二字表明词人一直在看花,不曾离开,为什么呢?因为它“多蕴藉”,更因为陪伴自己的只有木樨花,作者的病痛也只有木樨花知道。 

纵观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她将细腻的情感融于生活中的每个片段,不管是梳妆台前的两鬓华、卧看窗纱缺月,还是枕上读书的闲情逸致、以及庭院中观赏桂花,都是词人细腻情感的体现。

词人又将这一个个生活场景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融进词作中,充满了生活画面,这一句句歌词、一幕幕场景就像清雅悠然、婉转流淌的溪水,也像词中酝藉有致的木樨花一样,细细品味,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