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 不愧千古名作

2022-07-15 来源:腾讯文化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爱不关风和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在“唯美诗词”里多次讲到王昌龄,讲他豪情万丈的边塞之作,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讲他深情宛致的送别之作,从“一片冰心在玉壶”里看出他的赤子之心。但我个人特别欣赏王昌龄的,还在于他除了豪情万丈的边塞之作,深情宛致的送别之作外,还有一类更让人赞叹的人情之作、人性之作,在王昌龄的作品集中,甚至在整个唐诗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我觉得都别有特色、别有滋味。今天我就来赏析他的这样一首情诗代表作——《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为文学院的教授,我经常感慨,王昌龄如果晚生一千多年,如果生在当代的话,怕不也会像欧·亨利、莫泊桑或契诃夫(欧·亨利 【美国】莫泊【法国】、契诃夫【俄国】 三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一样,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短篇小说大师。因为他最擅长用最简洁的笔触、最传神入画的片段,勾勒出人情与人性中最鲜活的一面来,你看他对这位闺中少妇的形象的勾勒,是何其的传神。

“闺中少妇不知愁”。《唐人绝句精华》注释里(《唐人绝句精华》的选释者是刘永济先生。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武汉大学代校长。唐代是绝句的兴盛期,现存的唐人绝句约有万首,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刘先生于浩瀚的唐人绝句中,取精华,去糟粕,选录788首,编成了《唐人绝句精华》一书。)说:“‘不曾’一本作‘不知’。”说明至少在宋人看来,原版的版本应该是“闺中少妇不曾愁”,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产生了“不知愁”的版本,那么到底是“不曾愁”好还是“不知愁”好呢?此前古人论述,包括有些学者论述,大多以为是原版的“不曾愁”比较好。因为从“不曾”,写到“忽见”,写到后来的懊悔,才更能见出时间的连贯有力,因为“不曾”就是曾经的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意思。这样强调的是时间上的状态,然后再到“忽见陌头杨柳色”,那个“忽见”的时间节点,然后再产生“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这个后悔之情,这样时间上的连贯确实很明晰。但是我们最熟悉的版本还是“闺中少妇不知愁”。那么在后来传播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知”盖过了“不曾”,反倒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流传版本呢?我个人以为其实还是“不知愁”会更好。因为“不曾”体现的是时间状态,而“不知愁”的“不知”却体现的是那个从少女刚刚变成少妇的女孩子,她的心性、她的情绪、她的心灵状态、情感状态。

你看这位“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啊,她大概正当青春年少,大概成为少妇还没有多久,还没有经历过多少生活波折,家境或者也比较优越。而且在那个盛唐时代里,男人就像岑参说的那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出自唐代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好男儿、大丈夫边塞从军、马上封侯,是许多人的生活理想。所以她所爱的那个人、她所嫁的那个人,大概在新婚之后没有多久,就离开她去了远方,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与生活的梦想,而这一切在这个闺中少妇的眼中看来也尽属当然。于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生过离愁别恨,她还是照样地在那个家族中或者在她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快乐地生活。

于是到了春天,到了春光烂漫的时刻,她精心地装扮了自己,登上自家的高楼。一个“凝妆”的“凝”字,可以看得出她着意和精心的打扮,她要美美地去欣赏美丽的春景,所以这更可以看出她的“不知愁”来。“翠楼”即“青楼”,当然不是后来“秦楼楚馆”的那个青楼,而是指青色的、绿色的。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以青色。这里以“翠”字代替“青”,是为了合辙押韵,而且这种翠色,更可以见出她的青春和春光的烂漫。所以“春日凝妆上翠楼”,是何等的明艳、何等的美丽、何等的“不知愁”啊!

但一切的转换、一切的转折,都从那个“忽见”的时间节点突然而生。实际上“陌头”的“杨柳色”大概是春天最常见的春色了,可是用一个“忽见陌头杨柳色”,这样的“陌头柳色”就变得不寻常了。不寻常在它突然勾起了一种情绪、一种心绪、一种人性的底层自然流淌的东西。那种东西或者叫爱、或者叫怨、或者叫深深的愿望与渴望。“杨柳色”固然是春色中的一种,但因“柳树”的“柳”字谐音谐 “留别”的“留”,所以古人折柳送别又是一种固有的、常用的意象。所以见“柳色”而想到所爱的人不曾“留”,如今面对这大好的春光,面对这生命中春日绽放、最美的时光,还有自己那最好的青春、最美的生命,却不能与所爱所依的人共同欣赏,却只能孤芳自赏,这是人世间多么悲哀的事啊!

所以“悔教夫婿觅封侯”。人生苦短,为什么要追寻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美的生命不就在你的身边吗?你的我呀,我的你呀,年轻的你我都不会明白,其实只有你我彼此才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幸福。这样的怨忽然生发,自然流淌,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后人评说:“‘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出自《网师园唐诗笺》,网师园唐诗笺》是历代唐诗选评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刊于乾隆三十二年,全书共十八卷。此书虽名曰笺,实则仍是注释典故。专以温柔敦厚为选诗标准,就不免有些道学家气。作者宋宗元,字悫庭,安鲁儒,清末长州(今江苏苏州市)人。是名闻一时的大学士。宋宗元的一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孜孜追求的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以四十年之力,选唐诗而笺之。)这也是使这首诗、这首绝句特别具有短篇小说特点的一个关键处所在。当然除了技法上,我个人认为“不知”和“忽见”最为关键的,是从本质上写活了这个年轻少妇的她的心态、她的情态。原来的“不知愁”,正见出她的天真烂漫,而由“忽见”所生的闺怨,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流淌。

说到这种真实人性流淌的 “闺怨”,从魏晋到隋唐,其脉络还是非常鲜明的。但自宋以后,随着宋明理学的大兴天下,这种最自然、最本真的人性诉求,渐渐地就被扼杀了。所以回头去看,由魏晋而隋唐的这种闺怨诉求,其实颇具人性的光辉。

魏晋时还有一则著名的《闺怨》,《世说新语 贤媛》篇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译文:王凝之的妻子谢夫人(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非常看不起王凝之。回到谢家后,心情很不愉快。太傅(谢安)安慰她说:“小王是逸少(王羲之)的儿子,人材也不错,你怎么这样讨厌他呢?”谢夫人回答说:“我们同门叔父中,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叔伯兄弟中,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末(谢渊)。不料天地之间,竟有小王这么个人!”〕这也是一段典型的闺怨,虽然与王昌龄笔下的闺怨不同,但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人性的自然流淌实在是难能可贵。

王凝之是“书圣”王羲之的二儿子,是“中书令”王献之的哥哥。而他的妻子则是魏晋时大名鼎鼎的才女谢道韫。《红楼梦》里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把林黛玉比作谢道韫。而“咏絮才”则说的是谢道韫小时候,有一次谢安跟他的子侄们在一起聊天上课,突然下大雪了,雪花纷纷落下。看到这个下雪的场景,谢安就启发式教育,就问大家“白雪纷纷何所似”啊?就是你们来形容一下,这个雪到底像什么呢?这时谢道韫的堂弟阿胡,也就是谢朗,反应比较快,立刻就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是说这个雪啊,就像有人从空中往下撒盐一样,情形应该差不多吧。然而这时候才不过八九岁的谢道韫却摇摇头说,不好,应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与其说下雪像是有人从空中撒盐,不如说像柳絮在风中起舞。(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个区别在哪呢?撒盐是什么?就是自上而下,这好像简单地描绘了雪花从上落下来的情况。但是下雪的时候我们知道,雪花不是一个简单的直接下落,不是像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俩铁球下来那样,雪花落下去的时候会怎么样?会起起伏伏,会飘浮起来的。所以徐志摩在写《雪花的快乐》的时候,说“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要“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要“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所以这才是雪花的状态,像柳絮那样飞扬、飘浮,所以后人称才女、就称谢道韫这样的叫做“咏絮才”。

谢道韫不仅自己有才,而且还特别善于教导她的弟弟。东晋名将、一代名将谢玄,就是谢道韫的亲弟弟。而且据说谢玄小的时候有点纨绔子弟的习性,结果经常被姐姐谢道韫当头棒喝。谢玄后来自己回忆说,小时候不上进,姐姐经常质问他,说:“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就是说弟弟你怎么这么不务正业啊?你怎么这么不求上进啊?你是觉得自己天分不够高,还是因为心有旁骛呢?正是因为有了姐姐谢道韫的反复地提醒和教育,谢玄才终于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后来志存高远力求上进,成为魏晋时期的军事天才。他所训练北府兵,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特种部队之一,后来更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挽救了衣冠南渡的中原文明。(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关于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一个故事。说谢玄和当时另外一位杰出的人才叫张玄并称,两个人并称“南北二玄”。两个人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天。其他事都没问题,唯独聊到一件事儿,两个人就互不相让。因为张玄有一个妹妹叫张彤云,非常有才,也非常有名。张玄每次都吹牛,我妹妹怎么怎么样?谢玄就不以为然,你妹啊,那不行,要我姐,我姐谢道韫那才不得了,没人可比。张玄又不服气,两个人就争,争不出一个高下。后来呢,世人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大家就去请教一个著名的女尼,这个女尼的名字叫济尼。济尼非常有名,而且经常出入世家望族,接触了很多人。到底是张家的妹妹厉害,还是谢家的姐姐厉害,大家就请济尼做个评判。结果济尼说了一段话,天下人都认为是公允之评。济尼就说,张玄的妹妹张彤云是“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这评价不得了吧?是说张彤云是“闺房之秀”啊,闺房中顶尖的人才;但是说谢道韫是什么呢?说谢道韫是“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这个“林下之风”的评价一出来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林下之风”说的就是竹林七贤啊!济尼的意思是说,张彤云还只能是在闺阁中比,但是谢道韫却可以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男人“竹林七贤”的风致啊,和他们相比。那就不是闺阁中人了,对吧?闺阁中、闺阁之秀,怎么说再聪慧也只是一个小的格局,而济尼是把谢道韫放在天下、放在古今的历史格局中加以评判,可见当时人对谢道韫的才学、人品的推崇。〔出自《世说新语 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与敌之。有济尼者,袁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谢道蕴——今按)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可是,即便是这么厉害的谢道韫,也有她的闺怨。谢道韫的父亲是谢安的大哥谢奕,因为谢奕去世的早,所以谢道韫、谢玄姐弟他们都是从小由谢安抚养、教育长大。谢安非常器重这个侄女,所以颇为她的婚事操心。在东晋,谢氏与王氏那是毫无疑问的两大望族,“旧时王谢堂前燕”嘛!所以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呢,那个谢安就想和王家结亲。那么王羲之又是谢安的两个人是特别要好的朋友,所以就想在王羲之的儿子里头物色一个侄女婿。谢安最初看重的是王徽之。王徽之是王羲之家的老五,也就是著名的“雪夜访戴”的主人公〔《雪夜访戴》讲述王子猷(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显示了他作为名士的潇洒自适)。用今天的话讲,王徽之最擅长的就是行为艺术。所以后来谢安考察了一下,觉得王徽之这家伙有些不靠谱,太不拘小节了,所以最后就改变了初衷,就把谢道韫许配给了王羲之家的老二王凝之。

王凝之表面看上去还不错,和他爹一样,也非常擅长书法,而且尤擅草书和隶书,先后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但是王凝之啊,表面上看上去虽然比较沉稳,但却是王羲之七个儿子里头最奇葩的一个。为什么呢?他是王家唯一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徒,笃信五斗米教。平常呢就是每天踏星步斗,拜神起乩,不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全是神神叨叨的那一套东西。

所以谢道韫自嫁给王凝之为妻之后,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才学上也不相符,情趣上更不相投了,至于识见、格局,那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谢道韫嫁过去之后婚姻很不幸福。婚后不久,谢道韫要回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就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个谢道韫,说“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就是你丈夫王凝之,那可是王羲之的儿子呀,不是庸才呀,你嫁了如意郎君,为什么不开心呢?

谢道韫在那个时代,在1700年前就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叔叔,你看我们谢家一族中,叔叔辈,有您、有谢安、有谢据,这时候活着的还都是国家栋梁之材。那么兄弟中,有“封胡谒末”,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但是没想到天地之间,竟然有王郎这样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们家族的这些年轻人,我所接触到的这些人,个个都是那么优秀。没想到,在这个优秀人才圈子里长大的我,最后竟嫁给了一个我老公那样的那样的糊涂蛋哪!这说明什么?这言下之意就是,她嫁的这个丈夫让她失望之极呀!所以她有闺怨,她直截了当地就把它表达了出来。但是木已成舟,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尤其在当时这种属于政治婚姻的结合,没有特殊的原因,不是凭你个人的意愿想离婚就离婚的,所以,连谢安也没有办法。

所以后来谢道韫在王家和她关系最好的是谁呢?不是她老公,而是她的小叔子王献之。王献之丰神俊朗、俊逸超群,而且是一个特别深情的人,也是一个特别痴情的人。他和他的发妻郗氏之间感情深重,后来,皇帝逼着他要娶新安公主,让他和发妻离婚,也是政治婚姻,他没有办法,但是到晚年临终之时,作为中书令的王献之,临终一夜,说唯一后悔的事就是与郗氏离婚。

当然他的深情痴情,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就是在南京至今犹存的“桃叶渡口”的故事。在帮助一个平民的女子桃叶的过程中,王献之与桃叶产生了感情。后来他纳桃叶为妾,每日在秦淮河与古清溪水的渡口,等待桃叶渡河而来。当时河流湍急,水势凶猛,王献之站在岸边,看到桃叶坐在颠簸的船上,担心她紧张,便会放声歌唱。唱“桃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因为就是因为王献之这样“超级男生”,就是因为他的放声歌唱、他的“中国好声音”,后来这个渡口就叫“桃叶渡”。

而谢道韫与小叔子王献之之间,倒是有很多事都志趣相投。比如说在魏晋盛行的玄学清谈辩议中,王献之辩不过来客的时候,这个当嫂子的谢道韫就会亲自上场,为小叔子代为辩论,所以王献之对自己的这个嫂子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这样才学一时无两、有“林下之风”的谢道韫却偏偏嫁给的是王凝之。

后来孙恩叛乱,带兵攻打会稽郡。而作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且天天闭门在那里祷告,而且说是到时候可以撒豆成兵,自有天兵天将来助守城。谢道韫劝谏王凝之多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自己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后来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和他的子女也都被杀了。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惨状,居然手持兵器,带家中女眷,奋起杀贼。谢道韫自己凭一女子,手刃数贼,可是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俘。这时候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面对孙恩等恶徒,谢道韫义正词严地呵斥,说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了他的话,就请先杀掉我。所以这时候连海盗出身的孙恩都被谢道韫的气势所震慑住了,继而由衷地生出了景仰之情,不但最后没有伤害谢道韫和她外孙,还派人把她们好好地送回了会稽郡。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抚养外孙,足不出户。后来继任的会稽郡守刘柳,听说谢道韫的才名,亲自来谢道韫隐居之处,以师礼拜见请教。而谢道韫,这时候已经年老的谢道韫,着素服布衣,侃侃而谈。虽然不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什么,事后,刘柳逢人就夸,说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啊!可见,历尽沧桑的谢道韫到了晚年,她的才学、她的气质依然不改“林下之风”,依然让人万分敬佩。

可是才名再大、名声再盛,依旧难以改变她婚姻生活的不幸。所以她的那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其实也是一种闺怨,也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而放眼中国的古代历史,这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尤其是作为女性,她们内心情绪、情感以及人性诉求的自然流露,从华夏文明的历史观照来看,实在是难能可贵。

不论是“不知愁”的闺中少妇,还是有着“林下之风”的千古才女谢道韫,人生总有不如意处,生活总有黯然失色的时候。在不如意时、在艰难中、在黑暗中勇敢地吐露心声、勇敢地表达自我,这就是此心光明,这就是黑暗中人性的烛火!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