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狎客词人张抡在中秋节写下的词 极具诗情画意

2022-06-22 来源:腾讯文化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陪伴太上皇赵构后苑看花游乐,这次春游中,有两个词人大出风头,一个是贪官曾觌,另一个就是张抡。

张抡,字才甫,又字材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是当时著名的御用文人,深得宋高宗赏识,又似是权相秦桧门人,在以门荫入仕后,便于绍兴间,知阁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在当时文坛颇具影响。

 

张抡虽为御用,却是个不容忽视的词人。《全宋词》录张抡词作共112首,因其中有以咏春、咏夏、咏秋、咏冬、山居、渔父、咏酒、咏闲、修养、神仙等为题之作各十首,集百首之多,故其词尤见整齐。细析张抡词,其词作中引入人世浮沉之惑,融进深切之情,此为“深”;反观人事得失,在哲思中得到超脱,此为“思”;笔法清淡,面貌清丽,此为“清”;词风婉艳,明健开阔,此为“艳”。其词作融合“深、思、清、艳”四字,清逸超脱,别开新境。如他的《踏莎行·秋入云山》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以画入极具诗情画意,可谓美到极致。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 〔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抡是一个超然物外生性淡泊的人,旷野清风,朗月当空,席地而坐,把酒对月,在他惬意的山居岁月里,度过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中秋佳节,还留下了一首令人向往的秋山佳作,值得为之自豪。

 

词的上片写秋天山景,开篇三句: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描画出一幅秋天的远山美景。“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丹枫万叶”,点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句尾的“边”字,是个不可忽视的字眼,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峻,均由这一字点出。《红楼梦》里的黛玉说,草木也有情,韶华竟白头。此词中作者描写秋山景物,则说“物情潇洒”。竟然一时间有点恍惚,眼前,好像漫山草木刹那间都有了人的思想和意识,它们有知有情,春生夏长秋荣,摇曳生姿,温暖着这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下片写仲秋赏月。头两句“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中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一轮明月林梢挂”,运笔简约,透露出秋夜里几许清辉寒意,见那树枝稀落,月光清冷,仿佛如工笔画之粗疏线条,此句旨在突出“清夜”之“清”。

 

下阕末两句将前述铺陈的景致都融入到作者山居生活的体验中,从“百般景物”“清夜”“明月”,最后归结到人的生活,没有人生存的世界毕竟是清冷寂然的世界,明月、松醪酒、作者、山民、闲话,如此的世界才堪称完整。松醪酒之热烈,闲话之悄然忘形,正对比于清夜月光之冷清,饮酒与闲话正是秋天山居生活的美妙所在,忘记尘世诸般烦恼,没有几多儿女情长。“常”“清”两字点化出作者山居生活的忘情心境,可谓得逍遥之乐,得“忘形”之醉。

 

全词短小而凝练,结构层次分明,一白日一清夜,一秋意一闲情,过渡自然,起承转合有度。语言简练有力,朴实而颇有匠心,以心境统摄情景,并非一般矫饰浓艳之词所可比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