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元好问是这一时期北方最好的诗人 没有之一

2022-06-09 来源:腾讯文化

唐以后,北方就与南方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先是被契丹族统治,然后是女真族,紧接着,蒙古族又兴起在北方,不可一世。

北方的汉人长期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战乱中,自己的文化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但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汉文化却以一种特别坚韧的方式顽强地绵延了下去。

元好问是这一时期北方最好的诗人,没有之一。

他并不是汉族,他是鲜卑贵族的后裔,而在身份上,他认同自己是金国女真族管理下的子民,但在学术上,他精通于诗词曲赋,甚至小说,又毫无疑问是汉文化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特殊的民族融合时期造就了这一特殊的现象。

元好问四十多岁时,蒙古灭了他的祖国。令人意外的是,他非但没有以死殉国、也没有树起义旗反蒙复金,更没有飘然逝去归隐山林,这一点颇让有些人不齿。

他究竟要干什么呢?

之所以如此隐忍,是因为他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如何在新的民族统治者手里保护住文化的传承。毕竟处在多难时期,在北方这片土地上,城头变幻大王旗,统治民族如走马换灯,你来我往,丧国之痛很难避免。但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环境里保住文化传统,更让他忧虑,因为那是中原士子安身立命、中原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根基。

因此汴京一被蒙古攻陷,他立刻向蒙古的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 54 名中原的读书人,希望他能对他们进行保护和任用。在他眼里,这 54 人,就是文化得以延续的火种。

然后,元好问以知天命之年,潜心搜集各种金代史料和作品,耗费多年,编成一部汇集了两千多首诗词的《中州集》,作者涵盖了上至金国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并为每人作了一篇小传,以诗见史,煞费苦心。他搜集的史料也为后来《金史》的修编作了巨大贡献,记载当时几个少数民族国家的史书,唯有《金史》最为完善详备,元好问功不可没。

做这样的文字记录,也是怕一旦文化消亡,至少还有笔墨可以令后来人知晓,或能继绝,也未可知。

回头说到他推荐给蒙古朝廷的 54 人,相当一部分被任用了,因为接受元好问推荐的蒙古宰相耶律楚材,恰恰也是一位终其一生致力于发扬汉文化的人。

耶律楚材还诚心邀请元好问任事,但年过半百的元好问无意出山,专心做他的笔录去了。

一个是女真国的鲜卑人,一个是蒙古国的契丹人,却偏偏不约而同悉心保护非本族的文化,也算是乱世里一件值得击节的幸事。

我们还可以把时光往前推,回到 1205 年。

那一年,元好问十六岁,前往并州参加府试,途中遇到一名捕雁人,听他说起自己的奇遇。

捕雁人道:今天早起,我用网捕到两头大雁,一只挣脱,另一只被我当场杀死,谁知脱网那一只不住哀鸣,徘徊不去,竟自己撞地身亡。你说奇也不奇?

正值多愁善感年纪的元好问感怀不已,买下双燕,葬于河边,垒上石块作为标识,称之为雁丘。但心中仍悒悒不乐,又作词一首,仓促间不协音律,后又将这首《摸鱼儿·雁丘词》修补工整。

雁丘词上阕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这个灵动敏感的少年,和后来那个沉郁编书的老年,都是鲜卑人元好问。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