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白的一生也是古代许多文人悲剧的缩影

2022-03-07 来源:腾讯文化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李白,一提到他的名字,都知道他是“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通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李白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旷达豪放、刚正不阿的人设。作为一个颇具政治抱负的人,李白一直想要入朝做大官,尽管李白为之努力了一辈子,可惜天不随人愿,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拜赵蕤(ruí)为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是李白著名的《关山月》,真实再现了当年他在边塞时看到的壮丽景色。

李白4岁时,父亲带领全家人,告别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迁往内地四川江油。他们翻过天山山脉,又穿过沙漠戈壁,半年后才达到目的地。这次经历,给李白留下深刻印象。少小迁徙,似乎暗示了李白漂泊的一生。

 

李白的父亲是生意人,很有学问,熟悉典籍,也很有见识。当时商人被人看不起,根本没有安全感,官府随时都可以没收他们的财产。从小聪明伶俐的李白让父亲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许李白能改变家族命运,青史留名。当时,科举考试已进行了一百多年,平民百姓的孩子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可身为商人的后代却没有这个权利。

李白不能参加科举又想从政,只能走高官推荐这条路,俗称“干谒”,也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诗歌呈给高官,求得他们的赏识,进而获得向皇帝举荐的机会。当时朝廷有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直接向朝廷举荐人才,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

 

所以他必须学问扎实、能力全面,有过人之处。为了培养李白,父亲不仅亲自传授知识,还让他读私塾,熟读经典,并鼓励他写诗。当时唐朝举国上下,大家都喜欢吟诗助兴,朝臣们以自己能诗善赋而骄傲。

李白听说有一位了不起的夫子赵蕤住在某个山洞里,于是在公元718年,李白乘船沿涪江而下,开始了寻访之路,寻找赵蕤,拜他为师。

 

赵蕤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李白的成长和思想信仰上。赵蕤是唐朝纵横家,但他视功名如粪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他对道学颇有研究。不过,赵蕤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千年前的战国时代法家,如韩非子、商鞅等人的典籍,只适用于混乱社会,但当时的唐朝已经到达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这样的观点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李白并没意识到这一些,全盘接受了赵蕤思想,包括他的治国方略及道教思想。这奠定了李白的梦想基石。他生命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然后功成身退,回归自然,过宁静潜隐的生活。

入世与隐世,这是一个矛盾的、难于统一的梦想,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矛盾中度过。

 

“干谒”之路难于上青天

学成归来,李白开始了自己的“干谒”之路,他先去四川最大的城市成都试试运气。

当时掌管整个中国西南地区的长官、新任益州长史苏颋(tǐng)在成都。苏颋信奉道家,是著名文人,他的文章堪称大师之作。李白觉得自己很有希望得到这位高官的赏识,于是呈上了自己的新作《大猎赋》。《大猎赋》用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他对文章的看法,用了大量的夸张修饰手法,充满隐喻和典故。

苏颋看了后还是挺喜欢的,夸他是“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但李白接下来的举动,又让苏颋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怀疑。

 

李白跟赵蕤学得一点医学,高兴地在成都行起医来,还与大街小巷的三教九流混迹一处,出手阔绰,这种行为在苏颋看来又俗又轻率。苏颋可不想因为举荐一个不稳妥的人而获罪,因此决定不举荐他。

李白的这种年少轻率行为,成为他以后人生的绊脚石。

第一次“干谒”失败,心情郁闷的李白,曾短暂到县衙当差,但很快他又放弃了这份官场底层的工作。该县令不仅在诗歌方面无所作为,对百姓的疾苦也是漠不关心,明明是去视察山洪情况,却在那里微笑吟诗,让李白心生反感。

李白离开县衙后,曾到匡山大明寺,潜心学习,不仅学习诗歌,也研究朝廷政务,还刻苦练剑。

既然从官场低层做起的努力失败了,他要寻找另一种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方法。他要前往国家的文化政治中心,与重要人物往来,散播自己的名声。

 

公元724年,李白又一次踏上征程。

这一次他走得很慢,没有直接去京城长安。他先到峨眉、江夏,再到金陵,一路走走停停,一路写诗歌,传播自己诗人剑客的美名,打造个人IP。这一路,他结交到道教名人元丹丘道长、诗坛名人孟浩然这样一生的好朋友。

为了扩大影响力,李白一路上挥金如土,他去豪华餐厅聚餐畅饮,去宴会上饮酒献诗,对落魄文人也慷慨解囊,以期结交新朋友,可惜多是酒肉朋友。

李白在金陵逗留期间,家族生意遇到低谷,不能任其挥霍了。他自己又病倒在那里,除了自己的书僮陪伴,无人理睬,最后他们穷得连顿饭都吃不上了。幸好当地一位特别崇拜他诗歌的官员孟少府赶来解了围。李白终于知道金钱买不来真正的友谊。

 

李白在一个孤独的、想家的夜晚,李白写下了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15年,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发行了一套邮票,纪念世界诗歌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就代表中文诗歌印在其中一张邮票上。

随着诗歌水平的提高,,李白在文坛逐渐有了一定的名气,一些官员也会邀请李白参加他们的宴席。但这些名气还不足于让他求得一份功名。即使后来名声很大了,那些官员们也很少把他作为真正的贵宾对待。他只不过是诗人、表演者。

 

其间,他在孟少府的撮合下,与湖北安陆女子许氏结婚。许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过去三代人中出过不少高官,后来家族没落,但在当地仍是高门大户。

许家看中他的才华,希望他能重振许家,但他的到来使妻子的堂哥心生嫉妒,以为他要争夺许家财产,到处败坏他的名声。为了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李白再次出发。这一次,他独自前往京城长安。

到长安后,李白不知畏惧,直接登门拜访了老宰相张说。老宰相接见了他,也认为他有天赋,但又说自己年事已高,不问政事,把李白推荐给自己儿子张垍(jì)。

 

可惜张垍并非心胸宽广之人,张垍与李白交谈后,心生妒忌和防范,表面上承诺帮助李白,背地里使计,告诉李白可以去终南山,亲自拜见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许可以为自己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玉真公主是道教中人,不问世事,但李白认为他们是同道中人,也许真能博得玉真公主推荐。等李白到了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才知道玉真公主根本不在终南山,数天等待无果,李白才意识到被人耍弄了。

 

离开安陆三年,李白辗转长安,到处求见高官达人,吃过闭门羹,看过别人白眼,孤身抵抗过寒冷,仍一无所获。公元732年,李白心灰意冷地回到安陆,发现岳丈已去世,家产被人霸占,妻子仅靠几亩薄田为生。

为了养家糊口,李白去襄阳找好朋友孟浩然商量。在孟浩然的推荐下,李白前去荆州,求见荆州长史韩朝宗。

韩朝宗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当地流传一句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荆州这个称呼指的是韩朝宗的能力,就像他管辖的荆州一样大。李白对这次求见很重视,为了这次求见,他准备了一篇长文,里面狠狠地吹捧了韩朝宗一把,又鼓吹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韩朝宗本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只是李白和孟浩然不知道的是,韩朝宗的内心已对孟浩然心生芥蒂。几年前,韩朝宗为了帮助孟浩然求得仕途,要介绍他跟达官贵人相识,结果孟浩然把这事忘了,自己和朋友喝得大醉,事后也不知有错,并没道歉。

韩朝宗觉得孟浩然太不靠谱,不适合官场。因此,韩朝宗在看到李白的文章后,虽然看出李白的过人才华,但李白的豪言壮语和夸大言辞,又让他生疑。一个自视甚高、咄咄逼人又冲动任性的人,是不适合做官的。所以韩朝宗拒绝了李白的求见。

韩朝宗对李白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这次失败对李白骄傲和自尊心打击很大,之后多年,李白再没写过类似的文章,也算死了“干谒”这条心。

入翰林院

人到中年,43岁的李白迎来转机,唐玄宗召见进京,入翰林院。李白非常激动,原本需要一个多月的路途,他只用了半个月,就到了长安。这次李白能被皇帝召见,主要是因为老诗人贺知章的推荐。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称他为“谪仙”。所以多次向皇帝唐玄宗称赞李白。

“翰林院”,名字听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但实际上就是一群鱼龙混杂的各种奇人异士的组合。里面除了学者、画家、书法家之外,还有佛教僧人、风水先生等。李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对里面大部分人都瞧不上眼,还写了一首诗讽刺了一把,决心要在这些人之上。

 

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来说,并非明智之举,对同事表示如此轻视的态度,引得众人不满。当时老宰相的儿子张垍正在翰林院工作,可想而知,李白的日子并不好过。

李白非常期盼皇帝再次召见他,这样,他就可以向皇帝呈上自己关于国家政策的宏文了。李白好不容易接到命令,也只是跟着皇家一起去骊山,为皇帝和贵妃写恭维诗词。满怀希望的李白再一次被现实打脸。

 

如果李白跟别人一样,老老实实呆在皇帝身边,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也许他的政治生涯会更长久一些。然而,李白任性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其间,李白做了两件影响自己一生的事。

第一件事是,李白把写有自己政治主张的《宣唐鸿猷》,呈给了时任宰相李林甫,妄想宰相会把他的政治文章推荐给皇帝。李林甫虽说也姓李,可从没把李白当一家人,看到文章后,大发雷霆。他告诉下属,李白不过是来助兴的,要想干涉朝政,那是做梦!

第二件事就是得罪了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政治上不如意,李白为了排解心中郁闷,经常把自己灌得大醉。有一次,李白喝醉了,竟然让高力士为他脱鞋。这一狂举,实在太轻率无礼了,不仅得罪了高力士,也让皇帝不悦。

这两件事,为他的政治前途蒙上阴影。

 

然后,李白等来了一次接近政治权力中心的机会。有一天,月氏国的使者来到长安,向朝廷递交了一封国书。

使者不懂汉语,半个月过去了,朝廷无人能确定这位使者的身份和使命,没人认得使者信上的文字。最后是李白认出那是月氏语言,并出面帮朝廷解了围。皇帝很高兴,把李白留在朝中,继续协助对外事务,并赐他五品冠带。

但新的职务不仅没给李白带来好处,反而带来危机。李白在朝廷上的存在,让一些大臣心生警惕,特别是李林甫、高力士将他视为眼中钉,他们不希望李白干涉朝政。

当李白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时,针对他的诽谤运动就秘密发起了。在朝廷上,他们根本不给李白说话的机会,李白渐渐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忌妒和恶意,感觉到了危险,决定离开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离开京城前,李白做了一件好事,意外救下即将被斩的郭子仪。十年后,郭子仪成为唐军的主要将领,也救了李白的命。

744年,李白向皇帝提出辞呈,皇帝没有挽留,赏给李白“无忧学士”称号,以及一百两黄金作遣散费。“赐金还乡”,李白入朝不到两年,就以失败告终,不由得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的蜀道,分明指的是自己的仕途。

李白在文学上的才华过于耀眼,以至于每当机会出现时,他的光芒让人觉得刺眼而不适。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他无法以世俗的方式发挥作用,这也是当时许多文人的悲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