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商隐最含蓄的一首爱情诗 翻译过来是 我想你了

2022-02-08 来源:腾讯文化

唐诗永远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一个个方块字里,充满着字符跳动的音律之美。说到唐诗,你们会想起谁?

是“谪仙人”李太白还是“千古诗圣”杜子美,还是看到一些景物和人的时候突然冒出的那些深藏在肚子里的诗句?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想到的。哪个中国人心里没有一段“床前明月光”的往事呢?我想,学习诗词,更是学习一种诗人的人生。正如我们都不可能是李太白,但是不妨在生命里的每个时刻,做个李太白。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李商隐,他和杜牧一起并称为“小李杜”,一生诗作颇丰,但是我们今天,只说他一首诗《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的过去

李商隐我们对他都很熟悉,语文课本上出现了很多他的诗,比如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只是为了歌颂爱情的,后人拿来称颂老师也是合适的,还有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颇有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意境了。

然而他的故事,你真的清楚吗?

李商隐一辈子,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纠结。

 

他明明深受令狐楚的提携和重用,但是却娶了令狐楚政敌的女儿,因此两头不着好,牛党的人觉得他背叛了,忘恩负义,李党的人则是对他的也抱有一定的怀疑。旁边看的人也觉得他投机取巧,左右逢源,两头不讨好,所以,李商隐从他成为了王茂元的女婿的时候,他的政治生涯早早就被判了死刑,在夹缝中艰难活着。

除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在这些蝇营狗苟中消磨了大半辈子,更是自己的错过。他出生的时候,大唐盛世和李白杜甫那样诗歌的黄金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他的家族更是早早的衰落了。他错过了自己家里的繁华,也错过了繁华的大唐,他只能在先辈们的诗歌里,看到自己未曾见过的盛世风流。

他是如此的纠结,而纠结的人心里,看什么都不太高兴。

 

他写诗,就感觉自己比杜甫还惨,杜甫起码还有“会当凌绝顶”的时候,而他就只是一个人在面对着美好的景色,唏嘘感慨不已,然后突然心里有一些捉摸不透的感触,这时候,自己的诗歌就出来了。

他看见蝉,不会去想一些前人已经写透了的清高,他会尖酸的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他看见灯在燃烧,会想到自己就像这灯一样,煎熬着,燃烧着;看见鸳鸯,他不会看见爱情,只会看见分别,就像自己的爱妻去世那样,看什么都是灰色的。

他做不到李白那样的清高飘逸,也摆不出一副故作清高的姿态来,也不想忧国忧民,这对他太沉重了,他只是想安静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他动笔的理由。

孟子说,知人论世,我们之所以要看《端居》,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或者是冷门,而是要走进这首诗的内部,去把握它的脉搏。

 

《端居》

题目是《端居》,什么是端居呢?就是因为疫情而在家里闲坐的我们现在的状态。端居就是闲居,我们之前说过,在李商隐的世界里,牛李党争是永远也避不开的话题,一生活在倾轧里,就连最后去世的时候也满是不甘和遗憾,一步错步步错。

 

这首《端居》就是写作于他一次被贬他乡,并且是个闲官,不然怎么能叫,闲居呢?有意思的是,有意思的诗,往往都是被贬的时候,才写得出来,张九龄一罢相,“海上生明月”就出来了,可能是避开了外界的干扰,才能让诗人,更多的关注自身吧。

你郁闷了会怎么办?找人说说呗,一个郁闷不如两个人一起郁闷。如果想说的人很远的话,那就只能写信诉苦了。

白居易和元稹就经常写信,毕竟一个“垂死病中惊坐起”,一个“我寄人间雪满头”,在古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研究古人,也一定不会忽视他们的书信。那么李商隐,他期待的是什么呢?自然也是来自于家人的一封书信,毕竟这样的人,大概率没啥好朋友的。可是家里的信,盼啊盼,就是盼不到,越盼不到则越想的慌。比如那场经典的巴山夜雨,就是这种心境的完美反映。

 

感慨完了,就是唐代诗人经典的回头一望,李白那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望”就望出了名堂,但是李商隐也不逞多让,他也回头望,没有月光,没有霜,只有一张空床,几叠罗衾。他说“只有空床敌素秋”,一下子就有了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的味道。

对于“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李商隐来说,更是平添了几分寒冷,然而诗人只有“空床”而已。在清人编的《玉溪生诗笺注》中给“敌”字进行了高度评价,说这个字“险而稳”,同样的评语,我只在李清照的“独自怎生得黑”中关于这个“黑”字中看到。不用“对”,因为没有“我”,不用“不耐”,因为字数对不上。

 

后面两句,不由让人赞叹李商隐的才华了,连白居易都说要做他儿子的人才华果然不可小觑。“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就算是完全不懂诗歌技法的人,都觉得太美了,冷到惊艳。

青苔,红树很秋天,青苔因为“客稀”,红树因为“天冷”,再加上青对红,眼前一下子就出现了一幅美到极致的秋景,然后还有丝丝秋雨落下,那轮冷月,抚摸着思乡的未归人。他在雨中愁,也在月中愁,他在愁什么呢?仅仅是未到家书吗?或者仅仅是那份“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愁思?

我想,不只是这些。

他曾经也是一个“不羡王祥有佩刀”的凌云青年,王祥是著名的“卧冰求鲤”主人公,后世多用“王祥佩刀”这个典故来说自己不愁富贵,李商隐也曾经做如此想过,但是终究是一场幻梦罢了。他愁的很小也很大,自己的人生,看起来很小,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不仅仅是想那个她了,也是在想那个曾经的自己。

“独余斯良苦此生”

唐代诗人中,李商隐可能是名气比较小的那个。

后人说李白,说杜甫,说的神采飞扬,眉飞色舞,一会儿说李白天纵奇才,一会说杜甫沉郁顿挫,甚至惊叹于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也诧异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连在他之前的李贺,和他同时代的杜牧,都有大批粉丝。只有李商隐,一个人孤零零的抱着他的诗,站在那里,看着那些诗人或是疏狂,或是落寞的时刻,就连林黛玉,都不太喜欢他的诗,只偏爱那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原因他的诗太晦涩了,而晦涩难懂的作品,要么就是流于浅薄,要么就是神品。他写诗是超现实的,像几百年之后西欧那些意识流小说家,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还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如果当代有男青年说自己很喜欢这些作品,那他八成不靠谱,年轻人是读不懂这些的,哪怕你有天赋,年轻人少的不是天赋,是耐心。

李白也曾因为不懂政治而惹出大麻烦,这些在我们在几百年之后看来很明白的东西,在当时人看来,可能是拍破了脑子都意识不到的问题,可能李商隐当初只是想中立而已,结果到头来两头不讨好,很多事情,中立的人看似超脱,实际上是最如履薄冰的。

在他死后,他的朋友崔珏写了一首诗来总结他的一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也曾得到过机会,在唐大和三年的那场相识里,只不过一步错步步错,最后他只能像那秋天里的冷月一样,独自愁苦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