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古代史上一“懒”诗人 一生只留下半首诗

2021-07-30 来源:腾讯网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曾经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各路文人志士用自己的努力向我们展示着文化的力量。在这其中,有一个文学体裁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现如今也受到极大的推崇,这就是“诗歌”。众所周知,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秋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里面所描写的诗词竭力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直到唐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批专心研究诗词创作的杰出诗人,比如放荡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还有喜欢将心情寄托于天地山水的苏东坡。他们所创做出来的诗歌作品,一直到现在也依然被广泛传颂着,可见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中是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了。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在阅读诗歌作品的时候,对于作品背后的故事都是很感兴趣的。在历史上,曾经就出现过这样一位诗人,他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懒”的诗人,因为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就只留下了半部作品。虽然只有半首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诗歌创作领域中不可不读的一部作品。古代史上一“懒”诗人,一生只留下半首诗,这半首诗却家喻户晓。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苏鳞,对于这个人物,早在宋人俞文豹的《清夜录》中,就有过相关的记载。书这样写道:“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这里所写的范文正公,正是有名的大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一生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读到过许多优秀的诗句。但在看到苏鳞所写的这两句诗之后,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

虽然这并不是一首完整的诗,但不管是从格律还是意境上都有着深厚的韵味。他不经为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所感叹,苏鳞也就顺利得到范仲淹的提拔。凭借着这短短的两句诗,苏鳞在整个诗歌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这让很多一生创作了无数诗歌作品,却名不见经传的文人们都投来了艳羡的目光。仅仅两句,却名传千古,实在称得上是一段传奇了,那么这两句诗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诗中所含有的意象:近水楼台,表现得是靠近池水而修建的楼台,因为修建在池水的旁边,所以周围自然就没有高大的树木的遮挡,整个画面里只有一池清水和一座亭台。到了晚上,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水面,诗人先看了看远在天边的月亮,再看了看平静的水面上所映出来的月亮和楼台的倒影。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体现了“先得月”的意境。而第二句中的向阳花木,指的是向着阳光充足的那一面所生长的草木,因为长时间接受了光照,所以比处在阴面的植物的生长速度更快。用现如今的知识去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充足的光照的,所以植物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能更快生长,这也体现了“易逢春”的思想。

单从这两句诗的意向去分析,可以看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远近结合,视觉上爆发式的冲击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笔也十分的优美,结合画面,艺术的气息就跃然于纸上。从两句的对比之中也能发现,一般人们更为熟悉的就是前面的这句“近水楼台先得月”,根据这句诗也演变出了一个成语:“近水楼台”,其所表达的意思就更加的偏向于心理化了。意思就是如果跟拥有资源的人有了更近的心理接触,就能更快的获得资源。这也体现在了范仲淹对于苏鳞的录用上,他能够被提拔也是因为隐含的用诗词的形式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最为关键的是,这两句诗将人类社会中所蕴含的规则,通过描写景物的方式隐含的表现出来。用自然界的现象去表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哲理这也体现了苏鳞在职场上的高明之处。面对不公正的对待,他选择了用委婉的方式向范仲淹提出意见,如此的才情智商,也成为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