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大唐考生韩愈的漫漫高考路

作者:水兵 · 2017-09-15 来源:凯风网

 

韩愈塑像

  九月,骄阳似火的季节还没走远。但高考后或迈入大学校门,或重新复习,抑或开始就业的学子们,一定都各有打算,并为此做好了准备。

  高考作为一场选拔赛,自然有人金榜题名,有人难免落榜。金榜题名者大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惨遭落榜的难免悲观沮丧,寝食难安。

  其实,学子们大不必过于伤神,相比古人的“高考”,根本就无需压力山大。古人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了天下书生的梦想,成了平民做官上升的重要通道。如今,时代变迁,“高考”绝不是唯一出路,做官也不要求必须是重点大学的学生,难道不是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唐考生韩愈当年高考的那些事儿,探寻他老人家不同寻常的考试之路,或许对您我都有启发。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他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副部长,官做得一点也不小。这样一个有才能有名气的大人物,他的高考道路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十九岁的韩愈同学怀着远大理想和志在必得的信心,去首都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相当于高考)。他当时踌躇满志,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但是,事与愿违,首次考试没有考中。随后几年,韩愈又一连两次参加考试,均名落孙山。试想,我们参加高考,三次都不中,心理压力该有多大?跳楼的心只怕也有了吧!

韩愈的草书题刻“鸢飞鱼跃”

  但,实事求是地说,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很大。据史料记载,唐代每年的考生平均在一两千人左右,但能被录取的也仅是数人至三四十人不等,好比考清华、北大,难度可想而知。才高八斗如李白、杜甫二位也一样落选,可以说大才子落榜那是家常便饭。因为录取人数少,有不少人都是坚持不懈多年的老考生了!譬如,晚唐的几位诗人中,黄夤考了十七年,黄滔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更滑稽的是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因为平定内乱,朝廷为了表示庆祝,特别优待考生,那一年录取了五位老考生。老到什么程度?有两位都年过七十岁了,有三位年过六十岁,估计都是考了二三十年的资深考生了!

  另外,韩愈连考三年不中,还有一些重要原因。当时,能否考上,考试成绩不是唯一录取标准,还与“干谒”“举荐”“行卷”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干谒”就是提前拜访考官,其中道理你懂得。“举荐”就是有极高地位的官员向考官推荐考生。“行卷”就是考生需要把自己平常创作的作品,工工整整写好,并且尽量将卷子修饰得漂亮一点,在考试前通过各种渠道,呈到主考官或身份地位高的官员手里,通过借助名人的威望,达到推荐自己的目的,从而对科举有所帮助。当时,由于送“行卷”的人很多,考生怕自己的文字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再送一些文章过去,这个就叫“温卷”。

韩园碑廊前

  举两个名人“行卷”“温卷”的例子,同学们从中可窥一斑。大诗人李白当年刚到长安时,就曾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送给时任太子宾客(《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官员)的贺之章看。贺当时在朝中很有影响,当他看到李白的《蜀道难》后,大加称赞,惊呼李白为“李谪仙”。几天后,李白又把自己的《鸟栖曲》送给贺之章,贺竟称赞他的诗能够“惊风雨,泣鬼神”,实在是不可多得。由于得到贺之章的赏识,李白的名声从此大震。大诗人白居易,初次到长安应试时,只有十六岁。他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见当时很有名望的顾况。顾况起初很看不起这个不起眼的黄毛孺子,尤其是看到名字“白居易”三字时,不无挖苦讽刺地说道:“长安居,大不易!”意思是长安这个大京城米很贵,白居怕是不容易呢!但是当他打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大为吃惊,想不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竟能写出如此佳句,继之又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更为吃惊,立即改口说:“能写出如此好诗,在长安居亦易矣!”

  当然,性情孤傲的韩愈同学,当时显然没有找到伯乐“行卷”“温卷”,但还是幸运的。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25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考试,这次共招录二十三人,韩愈以第十四名的成绩被录取,可谓皇天不负有心人。至此,韩愈同学的高考之路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他的一身“文武艺”,也可以“货与帝王家”,圆自己做官为民谋福祉的梦想了吧?非也!

  唐代的科举制是一项非常严格的公务员选拔机制,考中进士,除非是冠亚季军,可以直接做官。否则,还得经过吏部(组织部)的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授予正式官职。换句话说,考中进士,对于韩愈包括当时许许多多的进士来说,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考试远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艰难,命中率也更低!接下来,韩愈又经过了三次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皆败北。

韩园内的“唐柏双奇”树木参天

  算一算,韩愈从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到长安求取功名,先后参加了七次考试,用了近十年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参加了四次高考,又进行了三次公务员考试,结果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解决,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第七次考试,韩愈同学当时在客栈整整躺了三天。这次考试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孤独、惆怅、气愤,感觉狼狈不堪,时常半夜哭醒,很是消沉了一段时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在韩愈同学为了人生道路的选择彷徨无助的时候,他的伯乐董晋出现了。从此,韩愈同学开始投笔从戎,走上另一条报效国家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本链接按此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安静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