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摘掉“书圣”头衔 真实的王羲之是这样的

作者:穆选选 · 2017-08-23 来源:凯风网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把酒临风挥毫泼墨雄姿英发的东晋美男子;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他那些气势如虹、矫若惊龙的传世书法神品。因为书法领域的成就过于光彩照人,以至于掩盖了王羲之的真实面貌,如果摘掉王羲之的“书圣”头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王羲之究竟是怎样的呢?

  出身名门望族的“高富帅” 

 

  王羲之像 

  东晋王朝的建立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西晋地方势力与北方少数民族一片混战之下,司马家的皇室成员与当时的打世族集体南迁,并在世族势力的支持下偏居江南建立新的王朝,在这之中,尤其以王、谢两家的势力最为强盛,以至后来被称为“司马天下王家党”之说。王羲之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是东晋辅佐三朝重臣王导的堂侄。“朝中有人好做官”,等王羲之长大成人,他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未产生,凭借着家族的声望,在征西将军耿亮的引荐下,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后来王羲之做官做到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是东晋王朝时代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家里有钱有势,前途一片光明,人长得玉树临风,更重要的是还能写一手好字,简直堪称完美,在个人问题方面,王羲之历来不用担心,于是就发生了后来传为美谈的“东床快婿”的故事。从入仕为官及以后所到任上,由于王羲之不爱钱财,不愿为他人所用,总能屡建功勋,因而声望鹊起。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但均被他回绝。其实他是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喜欢那种“将在外,有所不受”相对自由的环境,这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格都具有两面性,下面通过AB面来看看不同的王羲之。

  A面:深谋远虑心忧天下 

  王羲之虽然希望远离朝廷,但是他心怀天下,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计民生。当殷浩出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要领兵北伐时,作为旁观者的王羲之客观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北伐必败。王羲之给他写信,劝他不要贸然出兵。殷浩不听劝阻坚持领兵北伐,结果被姚襄打的大败。后来殷浩为挽回面子图谋再举,王羲之得知后再次写信给他,结果依旧劝阻无效,最终,殷浩北伐屡战屡败,耗资巨大,最后被废为庶人。

 

   东床快婿 

  王羲之在担任会稽长史时,东部地区发生荒灾,他负责赈灾,多次给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当地的徭役赋税。他给当时的尚书谢安写信,希望朝廷对治理漕运的事情下达规定的期限,交有关部门办理,不要再催逼下层,只是到年底考核成绩的好坏就行了,否则将会造成贪官污吏横行,赈灾名存实亡。但是当时的朝廷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让王羲之忧愤之极。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王羲之对当时形势分析准确,谋虑深远,以及对国家政令畅通,惩治腐败的建议应该说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可惜未被当权者采纳,但我们从这件事上可看到的他运筹帷幄,忧国忧民的那份屈原般的爱国之心。

  B面:刚愎自负目中无人

  王羲之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能做一个成就斐然的文艺家,却做不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因为他为人傲慢,经常因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而得罪同僚甚至上司,这样,最终王羲之被迫走上隐士之路,从此醉心于书法和修仙炼丹,不再过问政治。

 

  养鹅大师 

  在会稽任上,恰逢时任会稽郡内史王述的母亲去世,在他守孝期间,王羲之接任会稽内史。由于他素来看不起王述的为人,在王述哭灵守孝的日子里,王羲之多次放言要去吊唁,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动。有一天他突然造访,也不让门人通报,径直走到灵前进行哀悼,旋即转身离去。按古礼,吊丧而不与丧主会见,是有怨隙和失礼的表现。王羲之非但不以失礼为羞,反在宾朋中大放厥词,说王述不过是个尚书材料,到老也就只能混个仆射职位,现在当个会稽内史就不知所以然了。

  无巧不成书,老天却和王羲之开了个玩笑。等到王述守孝期满后,出任扬州刺史,直接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羲之羞耻难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当即派人到朝廷请求分立会稽郡为越州,想摆脱冤家,使者无功而返。后来,王述到会稽郡问及刑狱情况,颇为严厉,主管官员被质问的狼狈不堪。王述当下命令王羲之做主进行处理,王羲之深感羞愧,满腹感慨,长嗟之余,称病离开了会稽郡,来到父母坟前发誓不再做官,此后终身不仕。(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友其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