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想骗我女儿?先过我这关!看古代老丈人如何挑女婿

作者:羲佑 · 2017-05-27 来源:凯风网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小情人,两个原来不认 识的男人,因为一个共同深爱的女人,而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家庭。身为岳父,看着自己用心疼了这么多年的前世小情人被另外一个男人生生抢走,心里总是充满着落寞与不甘。

  既然女儿终归要嫁作他人妇,那么老丈人总是想给自己女儿挑个好人家。尤其是古代,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历史背景下,看看权力无限大的老丈人是如何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佳婿的。 

  沈葆桢:林则徐选亲外甥

  沈葆桢,晚清名臣。不过,要说知名度的话,他的老丈人,在虎门销烟、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则更负盛名。

  对了,林则徐不单是沈葆桢的老丈人,还是他的亲舅舅,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正是林则徐的六妹。

  有不少资料说林则徐是为官以后看到沈葆桢勤勉踏实,所以最终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实际上,在林则徐的女儿林普晴十岁时,关于这两个孩子,两家就已经有了婚约。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林则徐对沈葆桢也一直颇有关照,悉心培养。而沈葆桢也确实争气,在与林普晴结婚以后,逐渐步入仕途,并先后担任过船政大臣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不负老丈人对自己的期望。

 

  王羲之:郗鉴选的“淡定哥”

  东晋时期,郗鉴因为屡立大功,被加封太尉,贵为三公,是当朝权贵。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家族之间要互为依靠,通过婚姻结盟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郗鉴在给自己女儿挑老公的时候,必然要选一户家世相仿的人家。于是,他派人到前往丞相王导府上,希望在王家子侄中挑一贤婿。

  都是名门望族,明摆着是通过婚姻结盟,王导作为当时政坛的“老司机”,也觉得可行,便说:“那好啊,我王家成年且尚未娶亲的子侄很多,您可以到家里随意去挑。只要是您相中的,随便哪个,我都同意。”

  这边王丞相挺客气,那边郗太尉也是懂礼之人,于是他让心腹带着厚礼来到王丞相府上。这王府里,这时还挺热闹,大家一听是老郗家来挑女婿,都觉得这事挺靠谱,一是郗太尉的千金据说容貌上佳;二是这万一被选上去联姻也是为家庭做贡献是吧,说不定在冢里也能把大头照贴在光荣榜里;三是当时郗鉴这个准岳丈位列三公之首,肯定对自己的仕途有益啊。于是乎,二十多个自认为符合条件、英姿勃发的年轻人都把自已拾掇一番,纷纷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郗府的青睐。可是偏偏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伙引起了“选婚使”的注意,此人在东院躺在床上,露着肚皮,一副淡定无比,根本与自己无关的样子。

  心腹把整个情况向郗鉴汇报,当谈到这个淡定哥的时候,郗鉴拍板道:“正此佳婿也。”淡定哥是谁?“书圣”王羲之是也!

 

  聂缉椝:曾国藩选吃货兄 

  时至今日,找个身体好的女婿仍然是老丈人挑女婿的重要指标。虽然现在煤气管道多了,不需要扛煤气包了,不过扛袋大米,拎几桶油什么的,总归还是女婿的本份吧。

  这方面,古人的想法和我们一样,不过那个时候也看不了血压、血糖、转氨酶,幽门螺旋杆菌什么的,辨别一个人身体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看他能不能吃(……)。

  曾国藩,共有五个女儿,按理说,这五位千金,出自名门,又有父亲曾国藩亲自把关,应该一定过得幸福美满。但客观地说,只有小女儿五姑娘曾纪芬的人生称得上幸福。

  在之前四个女儿嫁的并不如意之后,曾国藩决定不再按自已之前的观念择婿,但至少要找个身体健壮的小伙子。翻阅自己的朋友圈,经过再三对比和考虑,曾国藩准备将小女儿曾纪芬许配给老友聂亦峰的儿子聂缉椝。出于慎重,曾国藩决定请聂缉椝来家里做客,再作一番考察。

 

  小伙子就这么来了,这一聊就聊到了晚饭时间,曾家请小伙子留下吃饭,这聂缉椝不好酒,但饭却吃了三大碗。这下,曾国藩和自己的夫人那是真动心了,能吃啊,这身体肯定好啊。再加上小伙子后来的表现也挺讨喜,尤其是丈母娘更是一眼看中,那叫一个喜欢,催促曾国藩赶紧订下这门好亲事。后来的结局,证明老丈人丈母娘的眼光还当真是不错,这吃了三大碗的聂缉椝啊,成为晚清一位颇有声望的大人物,小女儿曾纪芬也总算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米芾光靠名字选了个洁癖君 

  米芾,字元章,在书画上皆有造谐,但举止个性独特,与常人不同,因此,世人常称其为“米颠”。米颠极爱卫生,用现在的观点来评价,他至少是个有洁癖的人,而且程度还不轻,连选女婿都处处体现着异于常人的洁癖味道。

  据说,有一江南后生,大约应是现在的南京人,名为“段拂”,字“去尘”。米芾一听,就乐了,说这好啊,妙极妙极,这又打扫又去尘来着,多干净,多卫生,天生我婿,天生我婿啊!于是派人去提亲,并最终把女儿嫁给了这位名字特别符合他味口的段佛。

  选学霸君

 

  古人除了选妃,其他大型的选秀活动还真不多,不过,科举是个例外,是古代社会优秀人才竞赛场和集聚地。

  作为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宋朝,多少寒窗苦读的千军万马为了心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那是争先恐后涌上科举这座独木桥,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后的高额回报——比如老婆,比如仕途。

  宋朝,评价一个家族是否兴盛,就是看这个家庭有多少子弟入仕为官,但无情的现实就是,真的生于大户人家,又有多少人能吃得苦中苦,一心考功名呢。于是退而求其次,家族中,有多少女子能嫁给登科的士子,也成为重要指标之一。

  于是,每年的发榜之日,但凡有点身份家财的人家都要到张榜之地去抢婿,就是达官权贵也不能免俗。但终是僧多粥少,供不应求,大家只好挽起袖管,上阵抢人,场面往往十分热烈,而中第的考生就成了“瓮中之鳖”,由各大户人家争抢和“捕捉”了。不过究其内心,不少人还是心甘情愿的,毕竟名利与仕途是大多数考生长久以来的追求。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