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座最古老的“水钟”

作者:王金中 · 2016-06-07 来源:光明网

  不久前,我和朋友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发现在海昏侯刘贺的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滴水计时工具——“水钟”。其规模之大,构件之多,设计之巧,装饰之美,都是中国古代罕见的。遗憾的是,展览的主办方并未将这座“水钟”集中展示,而是把它的主要构件,分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让人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经过深入研究思考,我尝试写下此文,以求教于有识之士。

  一、对“酿酒器”和“铜火锅”的质疑

  海昏侯墓出土的最大一件青铜器,也是带来争议最多的一件器皿。有人说,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主要用于酿酒,它把中国人制造白酒的历史大大提前。也有人说,出土时里面放着很多芋头和粟子,日本人至今都有用芋头酿青酒的习俗,说明这是酿酒器。还有人说,它是在东藏阁北部酒具库中出土的,而史书记载刘贺生前喜爱吃喝玩乐,因此是酿酒用的。

  对这件庞大的青铜器皿,展览开始时标明“蒸馏器”,因为不同意见太多,又改为“蒸煮器”。然而,中国的青铜器皿,都有自己的学名,在正式的展出场合,不能简单地以用途或俗称而论(图1、2、3)。

 

  那么,这个器皿究竟是不是酿酒器呢?我看不像。因为第一,酿酒要用酒麯,它是一种酵母菌,而青铜器能够分解出铜离子,具有杀菌作用,把酒麯放在里面很难发酵,酿不出酒。所以古往今来都是用木桶或陶缸酿酒,很少用金属器皿。第二,这个蒸馏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空膛,空膛四周是一圈水槽。酒麯是如何放入膛里的?除非有竹篦子一类的东西托底。第三,它的水槽外面上部有一个较大的注水槽,下部有两个出水孔。如果是蒸馏器,上面那个注水槽有什么用?而下面的出水孔一个就够了,为什么是两个?民间酿酒的出酒孔一般都开在木桶等容器的中间部位,很少开在底部。所以我感觉不是酿酒器。

  参照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我认为这是一个悬壶。是“水钟”的一个核心部件。西汉时叫“悬壶计时”,而到了东汉便叫“悬壶济世”。因为制药和炼丹都需要用它来精确计时,因此,“悬壶济世”后来泛指制药和行医。

  还有一件出土时被称为“铜火锅”的器皿,有人说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火锅实物。其实,据我了解,考古中早有发现,学名叫“温鼎”,不是当火锅用的。因为第一,它开口较小,不便于在开水时放进或取出食物。第二,它下面的凹槽有限,放不了多少木炭,这么一大锅水很难烧开。第三,这个“铜火锅”的大小也有问题,如果一个人吃太大,几个人吃又太小。而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不可能几个人围着一个火锅吃饭。我认为,这个温鼎很可能也是“水钟”的一个重要部件。

  二、“水钟”的主要部件

  这座庞大的水钟,有计时、报时和校时三个功能,至少包含着十一个主要部件:

  一是“刻漏”(图4),俗称滴漏,也称“漏壶”、“漏刻”。 它的计时精度可以达到一刻甚至半刻。古时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亦分为100刻,一刻就相当于现在的十四分钟左右。这个刻漏属于泄水型的,即在壶里灌满水后,下面的水嘴开始缓慢向外滴水,而壶内有一把如同尺子一样的漏剑,也叫漏尺,上面有刻度,底下有浮子。随着水的流失,浮子带动漏剑逐渐下沉。人们依据下沉的刻度直观地测出准确的时间。这个刻漏在整个“水钟”里是“校时器”,可以起到校正滴水速度的作用。

 

  图4

  二是“悬壶”,前面介绍过,这个悬壶中间是一个空膛,空膛与外壁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形水槽,外壁上有一个受水槽、两个出水嘴、三个耳环。最上面还有一个呈穹顶状的壶盖,其上有一个不大的铜管,其下有三个铜环。壶盖扣上后,铜环可使内部的空膛卡住,受力后不晃动。从受水槽注入水后,下面的两个出水嘴会向外缓慢滴水。而外面的三个耳环主要用于悬挂,最上面的铜管主要用于平衡内外压力。

  三是“转盘”,木质的,其实就是一个车轮子,中间有轴,四周有辐,与上面的架子相连接。用三根绳索栓住悬壶的三个铜环,挂在转盘上,使之可以360度自由旋转。

  四是“提梁尊”(图5),与悬壶同在椁室中的北藏阁出土。它其实就是一件受水器,悬壶下面的出水嘴滴出的水流进这个提梁尊,滴满一尊应该是一个时辰。像这样的提梁尊我估计当初应有12件,在案台上摆放一圈儿,使用时分别在悬壶的两个出水嘴下面轮流受水。悬壶的最大容水量应该为12尊,也就是能够连续测量12个时辰,相当于一天时间。当然,可以将滴满提梁尊的水通过受水槽再注入悬壶,如此循环往复使用。

 

  图5

  五是“镜晷”(图6),出土时标注为“鎏金镶宝石铜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无价之宝。镜,只是这件青铜器的一个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日晷使用,所以叫镜晷,也可以叫天文镜,一面为镜,一面为晷。通俗地说,这个镜晷就是太阳时指示器。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镜子的花纹不同,镜晷完全是由几何花纹构成,简单而布满玄机。最外围一圈有六个梅花状的小点等分圆镜,两个小点之间代表两个时辰。第二圈有十二个小点,代表十二个时辰。第三圈是两个正方形错叠在一起,代表四面八方。第四圈内有四个梅花瓣,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测量时便于定位。最中间的镜纽是安装指针用的,学名叫极针。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一般都用这个镜晷测量时间。可以起到计时、校时两个作用。

 

  图6

  六是“案台”,或圆或方或六角形,未见实物。可能为青铜器皿,也可能是木胎漆器。此案台较大,中间有圆孔,上可与悬壶底部的圆孔相连,下可与釜盖上的圆孔对接。案台边沿比悬壶直径宽出二尺有余,顺时针方向依次写有十二个篆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字上都放着一个提梁尊,围成一圈儿,哪个提梁尊灌满水,就说明哪个时辰已过。案台的四角分别摆放着刻漏、镜晷、温鼎、提梁尊(图7)。

 

  图7

  七是“釜”(图8),与悬壶同时出土,展览时也放在悬壶的下面。釜,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炊事用具,与现代的大铁锅差不多。而这个釜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穹顶盖子上有一个大开口,而这个开口的大小与悬壶的空膛底部正好可以对接。盖子的一侧有一个受水口,使用时从这里向釜内灌注热水,使热气进入悬壶膛中,温暖四周环形水槽中的水。现代人很难设想悬壶中为什么要使用温水?这一点古人很明白:在相同条件下,滴水的速度与水温的高低有关,特别是在冬天,滴水的速度会明显变慢,甚至被冻住,所以必须让水保持恒温,计时才精确。而釜的作用就是让上面的悬壶在冬天保持一定的水温。

 

  图8

  八是“炉盘”,就是釜下的一个大铜盘,冬天放木炭,把釜中的水烧热。炉盘底下可能有四个青铜轮子。此次考古发掘未见实物。但在汉代这种炉盘非常普遍。

  九是“温鼎”(图9),它与刻漏配套使用。冬季的时候将刻漏放在温鼎上,温鼎里面盛水,下面凹槽里放木炭,使刻漏中的水保持与悬壶中的水一样的温度,达到同步计时、校时的作用。

 

  图9

  十是“錞于” (图10),古代既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报警和报时器,早于后来人们所敲的铜钟。这个錞于作为整个“水钟”的报时器,应当高高挂在悬壶的上方。每当悬壶滴满一个提梁尊便是一个时辰,于是有专人用鼓槌(其实就是木棍)敲击錞于报时。

 

  图10

  十一是“时钟架”(图11),未见出土,只能作这样的推测:悬挂、安放所有的器皿应该有一个很大架子,或三角形或六角形,木质髹漆,高约2.5米左右,至少有五层。击打錞于的鼓槌已经出土,放在偶乐车的位置,大约一米长,一头粗,一头细,涂的是朱漆。所以我判断整个时钟的架子应该是红色的。

 

  图11

  值得注意的是,刻漏、悬壶、提梁尊、温鼎与釜,它们的耳环、出水嘴及受水槽的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这就从侧面说明它们是一套完整的计时工具。

  三、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使用方法

  也许有人会问,史料记载,錞于是军队作战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怎么就成了“水钟”的报时器呢?不错,不仅是錞于,而且整个“水钟”,包括刻漏、悬壶、提梁尊、温鼎和釜,都是军队作战用的,而且专门应用于大部队野战。有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的军队安营札寨后,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在高处树立起錞于,安放好镜晷,再把悬壶、釜、刻漏、温鼎和提梁尊依次安置到位,然后向部队指示具体时间。专门管这件事情的是一位军官,白天观察镜晷敲錞于报时,阴天和夜间观察刻漏、悬壶、提梁尊敲錞于或梆子报时。当时,这是一种最先进的计时和报时方法,被皇帝带入宫中使用,以后逐步进入诸王列侯之家。

  还有人会问,这样的“水钟”,历史上有记载吗?可以肯定地回答:有!史书中不仅有简要的记载,还有使用的一些方法。请看:

  一篇是汉代人写的《周礼》,其中的挈壶氏一节中说:“凡军事,悬壶以序柝(音tou,打更用的梆子)。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这里面说得很明白,以悬壶计时,以梆子报时。而挈壶氏用水和火日夜守候着。尤其是到了冬天,要用火烧开鼎里面的水,使悬壶中的滴水畅通。

  再一篇是公元700年左右徐坚写的《初学记》中说:“以铜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翻译出来就是:用青铜做出来的各种器皿,一层一层地放置好,里面注入清水,下面开两个小孔,就像吐水的小龙头一样,把水吐入两个壶中,左边夜间吐,右边白天吐。这里面为我们揭示了悬壶使用的一个重要秘密。

  海昏侯墓出土的悬壶下面为什么是两个出水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历史文献却一语道破:一个是白天使用,另一个是夜间使用。原来,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白天的六个时辰,与夜间的六个时辰,时间长度却是有盈有缩的,即夏季白天长而夜间短,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因此,两个水嘴在夏季与冬季的出水量是不同的,相应地白天和夜间所计时长也是不同的。使用时,两个出水嘴先用蜡封上,再根据需要用针扎小口滴水,这样,两个出水嘴的滴水速度就得到了十分精确的控制。

  四、可以命名为“刘贺时钟”

  在汉代,这种大型“水钟”谁才有资格拥有呢?除了军队,就是皇帝、诸王、列侯,是他们掌握着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时间。刘贺当昌邑王时,他用这座“水钟”向全昌邑国的百姓报时;而到了海昏国后,同样用这座“水钟”向全海昏国的百姓报时。

  “水钟”这个词最早是外国人的叫法。现在我们在汉代海昏侯墓中发掘出这套二千多年前大型的功能齐全、造型独特的计时工具,就应当起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响亮名字!

  一个是以地名命名。由于它是在山东昌邑铸造出来的,所以可以叫“昌邑时钟”。但考虑到它是在江西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所以也可以叫“海昏时钟”。

  一个是以人名命名。尽管这座时钟可能是刘贺的父亲刘髆命人制造的,但毕竟是在刘贺墓中发掘出来的,所以应该叫“刘贺时钟”。

  叫“昌邑时钟”吧,可能江西人有意见;叫“海昏时钟”吧,可能山东人有意见。我看,还是叫“刘贺时钟”吧!

  真诚地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按照1︰1的比例,复制出一座“刘贺时钟”,放在国家博物馆,让更多的中外人士一睹中国两千年前天文学的辉煌成就和计时工具的神奇风采!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