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唐伯虎是怎么喝茶的:把茶叶烤出些糊味再煮

作者:董联桥 · 2016-05-06 来源:北京晨报

  唐寅借得庙宇之榻,孤寂地对着寒灯,细细品味着一盏新茶。这诗中有画,真的让人陶醉了。

  山阁临溪晚更佳,

  绕崖秋树集昏鸦。

  何时再借西窗榻,

  相对寒灯细品茶。

  ——唐寅题画诗

 

  唐寅照,图源网络。

  每有茶友求我为其茶室或客厅书写补壁之作时,我常常就写这首唐寅的题画诗。唐寅画好、书法好、诗也好。一首《桃花庵歌》就有多个版本。我却喜欢唐寅的这首七言绝句,曾写了数十幅送友人赏玩。徽州泾宣,四尺整幅。四字竖写,八字横书。正好空两格落款,钤两枚西泠朱红名章。配红木边框挂在客厅或茶室,古趣清雅,相得益彰。汉隶的底子,融入了行书笔法,既古拙又飘逸,这得益于几十年对《张迁》、《石门颂》以及“二王”的浸淫和执著,被人笑称为“董隶”。

  其实唐寅的这首诗并不有名,唐寅有许多关于茶的诗和画,《事茗图》就是其代表作。画中远山叠嶂,巨石巉岩;近竹虬松,山泉潺湲。茅舍隐于竹林之中,一人在厅堂读书,案上书籍茶具俱全,院中童子汲水煽炉。屋外有客策杖过板桥,一僮携琴紧随。画中自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此画是送给朋友陈事茗的,其名也嵌在画中。可见唐寅不仅是书画大家,也是一铁杆茶客。没有饮茶生活,没有品茶意境,怎么能画出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场景?

  我没有想到的是唐寅与我同乡,其祖籍大约在今天的晋城一代。祖上是经营餐饮业,大概也富不到哪里。北宋时南迁苏州开餐馆,估计卖的也是过油肉、小酥肉、刀削面之类。唐寅自幼聪颖、才华出众,是个天才的画家。20多岁时家遇变故,父母、妻子和最钟爱的妹妹相继去世,家道逐渐衰败。唐寅收起放荡不羁之心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会试,得第一名中“解元”,今日南京贡院门前立有唐寅铜像。唐寅30岁赴京赶考,雄心勃勃,力夺花魁。同行的财主之子徐经花钱买通考官,提早获得试题,后因事发而使唐寅也受牵扯,被罢黜考场。有意思的是这位徐经公子考场舞弊,但其孙子却是走遍千山万水,写出游记的徐霞客。唐寅从此心灰意冷,无意仕进,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经济拮据,常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借钱度日。54岁即病逝,有人说是因生活放纵所致,其实也不尽然。唐寅作为吴门四才子之一,论才气在其他三人之上。只不过寿命短了一点。我曾经说过,艺术家要长寿,方显出艺术本色。其好友文徵明八十多岁写蝇头小楷,笔笔见功力,一丝不苟,丝毫没有手抖眼花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生太顺了,书法不错,诗画却显得平庸,而唐寅却是艺高一筹。

  明朝人饮茶逐渐改变了煎煮的喝法,尽管是将鲜嫩的一叶一芽摘下,但还是要碾成茶末,煮沸水冲泡。照今天人们的品茶方式,观赏不到杯中一旗一芽的美色,但这的确是饮茶方式的重大转折。明朝宁献王朱权在其《茶谱》中提到的品茶流程证实了如此饮法。我曾到云贵古时茶马古道的老寨里看到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喝着“百抖茶”。将茶叶放入陶罐中。先在火炉上边烤边抖,直至带些糊味的香气出来,直接注水再煮。也有人将冲泡完的茶再放在陶壶里煮一煮继续喝,也是非常爽口。

  日渐黄昏,山溪之畔,人在楼阁,静观夕阳,景色宜人。山崖上的树叶开始泛黄,树上落满了栖息的老鸦,唐寅借得庙宇之榻,孤寂地对着寒灯,细细品味着一盏新茶。这诗中有画,真的让人陶醉了。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