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学了那么多年语文 你该了解下这位先生是谁

作者:曹柠 · 2016-05-05 来源:翻书党

  5月3日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北京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从初中的推荐读物《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到高中必备工具书《古汉语词典》,再到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诗词格律》,他的名字始终赫然在目。然而,学了这么多年语文,你了解他是谁吗?

  勤奋天才,名师高徒

  按照如今的标准来看,王力先生也算是罕有的“学霸”了,他只有高小学历,凭着十年自修考上大学,仅隔两年,又跻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民国年间大师辈出,可是看其基础学历则令人深思,陈寅恪、梁漱溟都只算中学文凭,钱穆中学没念完,而金克木、沈从文都只是小学毕业。一方面大师多是天赋异禀,有没有高等教育的经历没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天才刻苦起来也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王力先生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1900年他出生在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父亲虽是晚清秀才,但其时已家道中落,14岁高小毕业后只得辍学。王力从17岁开始教书,先是私塾,后又成为高小教员。旺盛的求知欲和书香门第的修养让少年王力得到不少资助,给大户子弟当私塾老师,得以饱览其14 箱古籍,打下深厚的国学底子,后又得到高小校长的资助赴外地进修,1924年考上了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

  两年之后,王力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1926年的清华园大师云集,王力受教于至今仍为人称道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教授中国通史,陈寅恪教授佛教文学,王国维主讲《诗经》、《尚书》和训诂学,赵元任主讲音韵学。硕师名人与游,王力不仅精深了国学功底,更是习得了那一代学人的治学风气,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少年王力影响深远。

  对王力影响最大的还是赵元任,这位语言学界旷世奇才精通多国语言,会讲33种方言,既精通西方语言学理论,又有乾嘉学派的国学功底,博闻强识,知识渊博,王力曾说:“赵先生是由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作底子,根基深广。”在赵元任的影响下,王力确定了自己的学术道路,成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一、二两届研究班中唯一专攻语言学的学生,赵元任对王力寄予厚望,对其毕业论文更是要求严格:“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的鼓励下,王力1927 年自费去巴黎大学留学,专攻实验语音学,深受其师房德里耶斯和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影响。1931年以《博白方音实验录》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王力先生在法国

  由于经济困难,留学和归国早期,王力不得不靠翻译法国文学来偿还学费和债务。他翻译、出版过法国作家纪德、小仲马、左拉、波德莱尔、莫里哀的小说、剧本、诗歌共二十余种,成为了当时有名的翻译家。叶圣陶评价王力的翻译“雅之一字,实无遗憾”。后来出于学术研究的时间需要,才不得不停止翻译工作。

 

  《王力译文集》

  筚路蓝缕,一代宗师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合建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北平,王力在联大中文系教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语法、诗律学等课程,他自陈“在长沙买得一部《红楼梦》,寝馈其中,才看见了许多从未看见的语法事实。于是开始写一部《中国现代语法》,凡三易其稿。二十七年秋…… 始将此稿印为讲义”。这部课程讲义《中国现代语法》后来又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谈规律,一部专谈理论,1943年至1945年间,《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出版。通过积极将课堂教授与研究成果结合,王力身体力行促进现代汉语语法的革新,“不仅是吹响文法革新号角的号手,也是实践文法革新取得突出成绩的第一人”。

 

  2011年新版的《中国现代语法》

 

  2015年中华书局版《中国语法理论》

  1946年5月,西南联大北迁,6月,王力途经广州时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出任中大文学院院长,着手建立我国第一个语言学系,邀请来方光焘、杨树达、商承祚、岑祺祥等名家加盟。直到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才离开广东。广州八年,王力勤于研究,著述颇丰,他为语言学分支学科投入了大量精力,在诗律学、训诂学(语义学)、方言、汉越语、汉字改革等具有重要研究成果发表,成为了当时中国语言学界的一杆大旗。

  “文革”年间,王力同样没能幸免,审查、批斗、抄家、劳改、牛棚,他一样也没躲过,68岁时还得挑煤、搬石头,弯腰90度背上压两块砖,站着被批判2个多小时,日记中他写道:“不容于世”,“不见谅于骨肉”,“变化如此大,殊为痛苦不堪”。好在家中图书没有被悉数抄走,挨完批斗还可以回家偷偷研究。而他当年的老师陈寅恪便没有这般“幸运”了,罹患眼疾,受尽折磨,在悲苦与不甘中离世。

  回顾王力先生的人生经历,广州的确是绕不开的一座城。“文革”结束后,王力四回广州,1984年11月中山大学60周年校庆,王力应邀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一次讲座,内容为“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虽然演讲是学术性质的,但还是吸引了一万两千名观众,中山纪念堂一时盛况空前,这位时年84岁的语言学泰斗在兴奋和欣慰中结束了自己最后一次公开讲课。

  在北大,王力先生将几乎全部精力献给了汉语研究,主攻对象转到了汉语史方面,并先后出版《汉族的共同语和标准音》(1956)、《汉语史稿》(1957)、《汉语诗律学》(1958)、《古代汉语》(1964)、《汉语浅谈》(1964)、《诗词格律》(1977)、《楚辞韵读》(1980)、《诗经韵读》(1980)、《汉语音韵》(1980)、《龙虫并雕斋文集》(1980)、《龙虫并雕斋诗集》(1984)等学术专著和文集。84岁时将《汉语史稿》扩充和修订成《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完整呈现了汉语发展历史。他还应中华书局之约,编写一部“理想的词典”,后来由其学生最终完成,这便是我们今日见到的《王力古汉语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季羡林在《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的序言中用这八个字评价王力先生的风范,所谓“中西融会”是指王力深得中外语言学研究的精粹,能够站在乾嘉以降大师的肩膀上,吸收西方语言学界汉语研究的成果,弥补传统研究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审析方法上的不足,“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乾嘉大师的衣钵,另一方面又精通西方学者的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

  而所谓“龙虫并雕”则指既雕龙,又雕虫,既写学术专著,又写通俗文章。大学者不写“小文章”有可能是不屑,但也有可能是不擅长,而王力先生则能兼此二者之长。他抗战期间在报上写散文,谈及古今中外,饮食男女、琴棋书画、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皆可入目,古典清丽,雅趣独具,后来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成《龙虫并雕斋琐语》。1955年出版的《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在香港回归后还曾重印,仍然是学习普通话的香港民众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1986年5月3日,王力在北京辞世。耄耋之年,他如往日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用毛笔撰写两三千字。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对我的一生是满意的”,并嘱咐子女“要把为人类造福当作最大的乐事,最大的幸福”。

 

  王力与妻子及子女,摄于1977年

  在那篇深情的回忆文章中,季羡林先生表达了他对王力先生这一类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敬仰:中国知识分子实在是一群很特殊的人物,待遇并不优厚,生活并不丰足。在过去几十年中磕磕碰碰,受到了不公正的冲撞。但时过境迁后依然是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培养青年学生,振兴祖国学术而拼搏不辍。季羡林先生问道:“如果把这样一群非常特殊的人物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分子,难道还有什么不妥之处吗?”如今回顾王力先生的一生,恐怕我们得不出别的答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