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性格决定命运,骆宾王的悲剧人生

作者:七 里 · 2016-01-08 来源:凯风湖南

  关于骆宾王的记忆,或许很多小孩子都知道。因为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少不了这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这首诗的时候,骆宾王才七岁。七岁诗句成为千古名篇佳作,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所以,那时候的骆宾王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骆宾王家里可是书香门第。爷爷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再看看他的名字,“宾王”取自《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很显然是望子成龙,希望他能够成为辅佐君王为国分忧的栋梁之才。

  而骆宾王呢,也没有辜负长辈们的这份希望,自小就聪颖过人,他“从小就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和周边的事物交流。小小年纪就在诗歌的创作上有着不菲的成绩,所以,位列初唐四杰之一”。这就是骆宾王。

  中国诗人多继承了多愁善感的人文因子,骆宾王也不例外。加之他很小就丧父(十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清贫的日子让他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本来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是科举制度跟他开了好几次玩笑。他几次考试名落孙山,这在当时和如今的人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为了生计,万般无奈之下,骆宾王只好投靠到道王府做了一个小小的幕僚。道王乃是地位显赫的李元庆,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这里,骆宾王没有搏出位,过着很平淡的生活。他没有毛遂自己也没有自我炒作,因为他有着正直的性格和孤傲的个性。当了三年幕僚没什么出色的表现。

  其实呢,李元庆是知道骆宾王的才华的,只是他很少自我表现,所以在唐高宗龙朔三年,便想对他委以重用。因为幕僚宾客甚多,不能太偏私,所以走走过场还是有必要,李元庆就让骆宾王写个自荐书来表现一下自己。说是表现一下自己,当然也要表现出对李元庆的感激之情什么的。可是,结果骆宾王写了文章,但十分“自我”,狂狷的个性彰显无疑,他在《自叙状》中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道王爷,谢谢您看得起我骆宾王,让我“自叙所能”,但这样做却是让我故意把缺点和不足掩盖起来,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做的结果,岂不是让我骆宾王背上了“冒进”、“贪禄”和扰乱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骂名?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更严重地违背了我的做人原则,我坚决不干。而且到了文章最后,骆宾王还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李元庆看了文章,肺都气炸了。得了,你既然不识抬举,我也仁至义尽。你爱干嘛干嘛,我也不重用你,也不赶你走,随你得过且过。

  就这样过了七八年糊涂日子,骆宾王在道王府熬得头发也白了,胡须也变灰了,可是他依旧是个小跟班的。更为不幸的是,公元664年即唐高宗麟德元年,李元庆去世了。于是,骆宾王不得不下岗失业,回山东兖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也许是生活所迫吧。在兖州的日子也难熬,骆宾王反思了很久,最后决定向现实屈服,弯下了他立志一辈子挺直的腰杆和高贵的头颅,更顾不上以“说己之长、言身之善”为丑了。随后,骆宾王开始四处活动,向一些大小官员上书自荐、推销自己,中央官、地方官,都写过信,可是都是石沉大海。当初道王爷给他机会他不要,现在有点低声下气的感觉,这或许是大家不愿意给他官做的原因。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为了讨好皇帝,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这次骆宾王着实好好发挥了一把,一挥而就成《请陪封禅表》。在文章中骆宾王不吝谀辞,把皇帝吹捧得天花乱坠。高宗李治看了龙颜大悦。于是,骆宾王被封为奉礼郎。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很快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正式跻身官场,踏上仕途。

  当官了的骆宾王似乎又捡起了年轻时候的个性和性格,见不得听不得一些让他看不惯的人和事,看见听得后,就不计后果地予以抨击。他并不深谙官场之道。于是他的环海沉浮故事又有了一箩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骆宾王因得罪人太多被送进监狱,并被免除一切职务。公元672年,出狱后的他来到四川,投身军中担任文职,参加了姚州道大总督征讨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在四川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后调任名堂县主薄。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被补为长安主薄,后出任朝廷六品官员侍御史。这是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身份,于是他又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做出更加出格的举动来。不久就被同僚弹劾,而再次获罪入狱。大牢中的骆宾王依然个性高扬,不改个性本色,并在激愤难言中写下了他生平最为出色的诗作之一《在狱咏蝉》。一年多后,因为大赦天下,他被放了出来。

  出狱后的骆宾王依然性格刚烈,个性张扬。他在强烈的济世愿望激励下,再次来到长安,并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调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虽然再入官场,但骆宾王依然郁郁不得志,不久就弃官而去,到了扬州。骆宾王一到扬州就立马走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干脆利落地挣脱了羁押在身上的那些所谓的“中兴门庭、光宗耀祖”的枷锁,60多岁的他加入到了唐朝开国元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的造反队伍里。

  在这里,他负责军事宣传工作,还写了那篇赢得百世称誉的《讨武曌檄》的战斗檄文,酣畅淋漓地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攻击。武则天看了此文,大为惊叹,赞扬骆宾王有宰相之才。可惜,徐敬业的造反队伍没撑三个月就失败了,而骆宾王也下落不明,有传说他被杀了,又有说法是他投江自杀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逃亡他处。至于他的人生究竟是如何结局的,至今是个谜。

  纵观骆宾王的一生,是个性狂狷的一生,又是极为坎坷的一生,性格决定命运,如此才情卓绝之人,最后落悲呛的结果,只能令人扼腕叹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