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聪训斋语》:中国家训中的“明珠”

作者:昶 冰 · 2015-12-14 来源:凯风陕西

  中国人重视家庭,更重视家庭教育。长达几千年历史实践,形成了《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聪训斋语》、《曾国藩家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中国家庭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众多的家训杰作中,笔者以为,清代大学士张英所著的《聪训斋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是中国家训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张英(网络图片)

  一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无论高官还是平民、无论富贵还是贫贱,大道理谁都能说一通。比如,好好学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自强不息、低调做人等等,很多父母张口就来。能说大道理的父母,自已是否能做到呢?就需要打一个大的问号了。有的父母一边打着麻将,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要求孩子勤俭节约……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做到,结果根本实现不了,同时还会把孩子引上歧途,这是中国家庭教育最致命的问题。反过来讲,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是中国成功家庭教育的核心。事实上,张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向孩子传递自己能做到的,讲自己的人生道理,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他退休后,回到安微老家居住,期间总结人生得失,推究家庭兴衰,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两部家训著作。《聪训斋语》是第一部,专讲人生必须面对,但又容易犯错的事情。因此,该书笔调简略、说理通透、内容全面,极具感染力。可以想象,江南水乡,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青灯下用毛笔书写人生感悟,希望后人能悟出其中真谛,该是一幅多动人的画卷!

  张英为人处世究竟如何?留下的史料并不多,但有一则“六尺巷”的传说可以充分反映。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互不相让,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也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便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他的书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结局皆大欢喜。

  把张英的为人处世与他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家庭教育的成功往往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成功,父母欲教育好孩子,不妨先从自己做起,不断超越自我,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然后再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孩子。如果父母再勤奋一点点,让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用文字传递给孩子,那便是难得的“家训”了。

《父子宰相家训》(网络图片)

  二

  张英所写的《聪训斋语》,只有万余字,内容到底讲了些什么,对子孙有什么启发?是读者最关注的问题。尽管张英把家训概括为“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四句话,但他在《聪训斋语》中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如,读书为养心的妙物。张英并不像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孩子为博取功名而读书,而是教育孩子通过读书看淡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在顺境中不自傲,在逆境中不自弃,坦然地面对人生。通过读书,看透人情世故,不傲不弃,少一些报怨、多一些进取,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如,食眠为养生的要务。提倡吃素食,并且每顿只吃八份饱,为五脏六腑留一些余地,身体自然通透少病。早睡早起,养足精神,不让烦心的事左右睡眠,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现在,有多少人因美食而患病,又有多少人为失眠而痛苦?究其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如果人生能吃得淡、睡得足,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如,理财不寅吃卯粮。张英提倡陆九韶的理财理念,把全年收入分为三份,一份上缴国家,一份留用于生老病死和突发事件,再将余下的一份分为十二等份,每月用一份,绝不超支;若有大的开销,则从平常日用中节省。全年十二月用不完的钱,也不留于明年,而是救济周围乡亲。节省度日,不欠外债,施惠乡邻,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如,兄弟感情重泰山。张英曾用一首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把兄弟之情放在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之上,可谓感人至深。因为,夫妻要成年之后才在一起,子女成年之后也会自立门户,唯有兄弟姐妹一同长大、一同老去,极为难得。少年童趣,老年华发,相见言欢,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如,不以贵物遗子孙。人们多以钱财、名器遗子孙,张英对此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他认为钱财、名器容易招人嫉妒,也容易引起他人争夺,是取祸之道、败家之迹。同时,也容易让子孙养成奢侈的习惯,不利于长远发展。常言道,平安是福,避祸是福,保身莫过于避祸,能平平安安一生,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如,忍让为处世之道。“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从小处了。”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很多的麻烦就是因为在小事上不忍不让,结果害人又害已。仔细看看生活中的悲剧、惨案、矛盾等等,哪一件不是因为小事引起的呢?如果能在小事上多忍一忍、让一让,换取一生的顺畅,何尝不是人生之福?

  还有很多居家的事情,张英都在《聪训斋语》极尽道理,让子孙后代去感悟。这些观点到底有多大用处?只要看看“投毒案”、“坑爹案”、“灭门案”、“吸毒案”、“自杀案”等等,当事人若知《聪训斋语》并且遇事多想一想,悲剧不至于发生!

《曾文正公家书全集》(网络图片)

  三

  有些父母比较功利,看“家训”的效果,不是看“家训”的内容怎么样,而是看写“家训”的人是不是很成功,看他的后人是不是很有名气,以此判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正因这样,张英的《聪训斋语》远不如《曾国藩家书》的景响大,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中纪委书记王歧山2014年11月低调造访张英故居“六尺巷”后,新星出版社2015年3月推出《父子宰相家训》一书,才使这颗家训“明珠”与更多的读者见面。其实,只要捋一捋《曾国藩家书》与《聪训斋语》之间的关系,再看看张英的子孙后代,就能掂量出《聪训斋语》的分量。

  《曾国藩家书》被郦波教授称为“千古第一家训”,几乎达到人们无法超越的地步。中国“家训”史上,曾国藩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家书道尽中国家庭教育的精髓。那么,曾国藩如何看张英的《聪训斋语》呢?“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中这样评价《聪训斋语》,可见他对张英的推崇。比较《曾国藩家书》和《聪训斋语》,不难发现,曾国藩的很多家庭教育理念,是从张英的家庭教育理念得来,是张英家庭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再看张英的后代。张英共六子,其中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考中进士,入仕为官。特别是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去世后配享太庙。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的,仅张廷玉一人。张廷玉又有四个儿子,长子和次子官至内阁学士,四子拜兵部尚书。自张英之后,张氏家族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列翰林。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从录》评价,“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可见对张英家训的高度赞扬。

  人生一世,做好自己不容易,做好父母更是难上加难。前不久,推敲“复旦投毒”以及网络发布的一些悲惨案例,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故写此文,其心可鉴、其情可伤、其事可警!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紫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