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苏轼的中秋,一边是洒脱一边是无奈

作者:吴琼 · 2015-09-25 来源:凯风网

   

  中秋月饼(图片来自网络)

  转眼夏去秋来,秋高气爽,天朗月清,又一个中秋赏月的佳节向我们走来。小时候的中秋夜,我们都会唱一首儿歌,也是一个谜语:“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挂银灯。谁把银灯能戳破,我把世事颠倒过”。立即就有人说谜底是月亮。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反应是做月饼,买(卖)月饼,吃月饼,满大街的月饼摊点和超市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昭示着一年一度中秋盛宴的即将登场。而那些稍许有点文人情结的“文化人”会在中秋之夜,效法古人,仰望苍穹,欣赏那一轮明月,发出“啊!啊!”的感叹。那么,在宋词里,那些宋词大家是如何过中秋的?面对一轮明月,又是如何的心境?如何吟咏的?就让我们走近宋词大家苏轼的辞赋世界,一起来阅读、欣赏这些辞海里璀璨的瑰宝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但愿人长久(图片来自网络)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密州。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作者因政治处境的失意,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但是作者并没有深陷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豁达的思想排除忧患,最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处世的洒脱。

  我们再来欣赏苏轼的另一首名作。

  念奴娇   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所写。其时苏轼被贬谪黄州。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奈举动,也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在于大胆创新,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写法,唤起读者无限想象,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下面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心情郁闷。在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明月,对酒当歌,酩酊大醉。这首词再描写了作者夜吟之时醉卧溪桥之上的生活片段。月色朦胧,醉意朦胧,这情这景最容易让人忘记身在何处,也忘记身心的不快和疲惫。反应了作者被贬京师之外的复杂心情,也是对被贬的一种抗争。

  苏轼最后有关中秋之作是一首五言诗《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是作为词人的苏轼不多见的诗歌。在这首短诗里,作者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和伤痛。在我这一生所有的中秋月夜,不可能经常见到如此美好的明月。更不知明年的今夜。会在什么地方欣赏明月?“此生此夜不好长,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两句诗,描写良辰已逝,美景不在,并对自己漂泊异乡,沦落江湖的悲惨遭遇,感到无限的伤痛和无奈。

  东坡居士咏中秋,一词一诗各不同。苏轼一生因为恃才傲物和政见不同,几乎大半生都处在贬谪状态,其郁郁不得志,内心又不甘心命运的摆布。表现在他的词作里,一方面是艺术上的高大上,一方面是意境里的悲凉和无奈。中秋月夜,夜凉如水。面对月朗星稀,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感叹和作。阅读和解读古人中秋优秀作品,在欣赏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时,更多的是对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反思,作者词作里表现出的无奈和抗争的理解。思昔抚今,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美满生活。在今天这个充满中国梦的中秋节,满世界的中秋月圆般的月饼烘托出的是盛世太平的幸福和美满。中秋节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幸福、美满、团圆。

  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媒体转载,请点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