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成都那些即将消失殆尽的老行当

作者:黄慧 · 2015-09-23 来源:凯风成都

  川剧、川菜、川人……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那些承载了老成都时光的老行当,如今也变得迥异,那些可触摸的流年正在渐渐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停驻在成都人们心头活色生香的旧成都仍跃然纸上。

  鱼市:成都不是水城,水产品种甚少,但老成都人不愁没有鱼吃

  老成都泥鳅黄鳝之类绝不象今天这么贵重,一般人都吃得起。加之成都有锦江和解玉溪,鲢鱼鲫鱼甚多,丝毫不稀罕。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老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拂晓之时,城内城周以捕鱼虾为生的人便拥入鱼市虾市,开始忙碌的一天。但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重猪肉轻鱼虾,对鱼的烹调相对简单,其实鱼虾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于猪肉鸡肉,今天的成都人才发现不起眼的泥鳅、黄鳝原来还是高蛋白的食品。

  竹器: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多用于湿润的南方,北方较为干燥竹器易爆裂散架。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东西一样,用久了也会坏。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竹篮烘笼的蔑条掉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篮子到厨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晒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扫地的扫把,无一不是竹。

  凉席: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光滑熨贴,最为舒服

  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冬天围炉取暖,夏夜树下纳凉,极富情调。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许多“出卖清凉”的职业,有专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为人摇扇,充当别人的“电风扇”的,有卖凉悠悠甜滋滋的冰粉凉水的……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炎热夏季,人的肌肤紧贴竹子,真是万分的惬意。摩挲久了的旧凉席,光滑熨贴,最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坏了,那时也有人带着蔑条沿街吆喝“补扇子”、“补凉席”,勤俭的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便请补凉席的师傅重新修好,花钱不多,又可继续使用。

  水桶:那时没有自来水,需用水桶去提水,老成都人家家户户离不得水桶

  老成都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费品,哪怕是锅碗瓢盆,筷子刷把,几十年不换,说不定还是传家宝。水桶也不例外。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大毛病就让专业箍桶匠来医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桶的功能已转变,绝少用来挑水。

  代客冒饭:面馆里的一项便民措施

  老成都服务行业的周到细致颇有人情味,茶馆里卖香烟的可以论支卖,卖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天冷了有人出卖温暖,天热了有人出卖清凉……面馆里还有一项便民措施:代客冒饭。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得热气腾腾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身处快节奏的今天,那种人情味也渐渐消失了。

  时光流转,老街巷面貌不断更新,老成都记忆中的它们也时移世易。成都,温润着历史文化的名城。此去经年,还是最爱成都!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