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杜甫笔下,那一轮关注苍生的中秋月

作者:田晓宏 · 2015-09-23 来源:凯风陕西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仁民爱物、忧国忧民,写下了大量接地气的诗篇,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中秋的明月,同样寄托着他关注天下苍生的情怀。

杜甫画像(网络图片)

  《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宿江边阁》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轮孤月,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

  《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后出塞五首》——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这首诗中,杜甫心驰神往,悄悄地来到了妻儿的身边。看见了独自看月的爱妻,懵懂无知的儿女。夜已经很深了,妻子不忍睡去。云鬓被露沾湿了,秋寒袭来,阵阵凉意,两行泪珠,在月光的映称下,晶莹透亮。杜甫也哭了吗?一生要多少泪水才可以经得起如此的思念?要有多少泪水才能经得起如此的分别?要有多少泪水才能经得起如此的彼此生死难料?“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亮啊,你听到杜甫的哭泣了吗?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沉闷的戍鼓声说明战斗在即,没有人迹的路上,孤独的雁声格外凄惨。这是白露节之夜,边疆的月儿怎能比得上故乡的明。那不知在什么地方的兄弟呀,去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呢?书信怎可表达我的思念,况且还未收兵,哪里可以寄得出去呢?

  《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思归之情。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永夜孤悬的明月,联想到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日就是片云,就是孤月一样。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造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杜甫以“史诗”的笔触,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了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杜甫的中秋月中,他把自己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融入了天下苍生的苦难之中。中秋的明月,同样被杜甫吟咏出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