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蛋壳陶”遗韵:鲁南陶瓷的原始味道

作者:彭晋明 · 2015-07-17 来源:凯风山东

  在中国博大、高雅、渗透着亿万劳动人民血汗结晶的艺术长廊中,陶瓷是一束瑰丽璀璨的艺术奇葩。这一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陶瓷制作技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临沂市罗庄区为中心的鲁南陶瓷,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等国内知名陶瓷相比,可以说是自成一脉、独树风格,她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陶瓷起源和发展息息相通,不仅是临沂陶瓷的代表,同时又是研究山东陶瓷和中国陶瓷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鲁南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早期的鲁南陶瓷主要以磨光黑陶器制作为显著特征,它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造型成就,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洗礼,不断地深化和演变陶器的形体美。从出土的陶器看,临沂大范庄的高柄镂空黑陶杯、湖西崖的黑陶高柄杯最具代表性。其显著特点是:造型灵巧,胎质细腻,漆黑光亮,薄如蛋壳,故命名为“蛋壳陶”。

  有关鲁南陶瓷起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早期瓷器”形成于东汉时期;一说“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现。从临沂城西红埠寺发掘的古瓷窑址考证,远在西汉初年,临沂地区就开始原始陶瓷制作,其中蛋壳陶杯最具代表性,出土量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临沂是上古时期龙山文化的中心,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其“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高柄镂空黑陶杯)

  鲁南陶瓷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唐、宋、元时期,这是鲁南陶瓷辉煌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白瓷窑与湖南省醴陵“大观窑”青花瓷一脉相随。明、清时期,在临沂城南逐渐形成以朱陈、湖西崖、罗庄、付庄等村镇为中心的手工业陶瓷作坊区,所产缸、碗、罐、坛、盆、碟及砂壶、蒜臼等黑釉粗瓷产品享誉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地,成为老百姓实用的生活必需品。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罗庄陶瓷生产迅速恢复,形成了以个体经营为主,星罗棋布、村村冒烟、家家作坊的新局面,并经历了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由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半机械生产 ,由单纯内销转变为内销外销并举三次大的飞跃,为鲁南陶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助推了鲁南经济快速发展。

 

(罗庄公社开办焦宝石矿发展陶瓷业) 

  鲁南陶瓷的制作与营销 

  从古代的灰砂陶、红陶、黑陶、白粗瓷到现代的白细瓷及现代技术生产的工艺瓷,鲁南瓷器不断演变,营销手段不断演变,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在历史传承中融合得更加紧密、相得益彰,在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黑陶是鲁南陶瓷最为显著的特征,品种主要有:碗、壶、坛、罐、瓮等。它的制作大致八个步骤:选土、配泥、碾压、制坯、阴干、修边、磨光、附釉。经过手艺师傅塑下成型后,拉坯上釉后的泥坯,泛青铜之光、富美玉之醇、似流水之柔,做工细腻,古朴典雅。再经过800℃至1100℃的炉火烘烤,成品陶器硬硕坚壁,轻叩声如闷钟,给人以纯朴内敛之感;1200℃至1400℃烘烤出来的瓷器,器壁乌黑且极具光泽,叩之鸣玉脆声,半透明外壁昭示出百炼成瓷的炉火锐气。

  制作黑陶原料主要产自当地黑硬矸土和姜黄土,再掺杂一定比例的砂料,炼制的成品器物质地坚硬且不易变形。以砂壶为例,《临沂县志》记载:砂壶原料用朱陈镇蟠龙山之黑硬矸土,这种矸土似珠子一样,釉用姜黄土,产于为儿桥屯村。朱陈的砂壶不比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的砂壶细密,表面粗糙,有质感,便于使用,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持所煮食物的本色本味,无土气也无杂色相糅,当地百姓习惯用它来烹制草药、熬粥炖饭,且熬制出的中药无土气,也没有铁器的腥锈味,熬出的粥、炖出的饭具有百分之百的粮食气息。

 

(罗庄镇砂锅厂生产车间) 

  烧制黑陶是件辛苦的技术活儿,所以当地就有这样的俗语:“火里求财最辛苦”。辛苦归辛苦,但颇有趣味。一般情况下,经营陶瓷的窑主自己不会烧窑,只能聘请烧窑师傅,而聘请来的师傅不能缺了水、少了茶,值班时窑主还要为烧窑师傅备上夜宵,早点要做的有讲究。一来烧窑师傅在高温下出汗多,备下足够茶水也是必要的;二来窑主的生意成败系于烧窑师傅身上,必须全力保障烧窑师傅有足够精力和心情投入,不然“火里求财”很难保证。自然,烧窑也有其现实的乐趣。天冷的时候,乡民们会不自觉地凑到窑屋里取暖噌茶。人多热闹不寂寞,烧窑师傅也高兴,于是窑屋便成了公共场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场所,这个场所具备新闻、说唱、沙龙、脱口秀、茶道等,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独轮车是当地销售陶瓷的工具) 

  陶瓷销售也是当地一大特色,尤其到了近现代,陶瓷开始由内销转为外销,而且这项收入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农业收入。农闲时,当地人就把销售陶瓷作为营生,利用这个时间把储存下来的各类陶器外销出去,当地人把这种方式叫“出门”。由于交通落后,多是用人力车(独轮车)贩运,费时费力且运量小。“出门”的方向多是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每次出门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才回来。不过,谁家有个“出门”的人,家庭收入要比单纯的农业户好得多。由于窑货成本低,出门的人销售完窑货之后,将赚取来的钱就地换取新鲜产品,返程时运到家乡,抬高价钱出售又赚取一笔钱,促进了商品的异地流通。而且当地很多人喜欢“出门”,因为出门的人可以赚到钱,回乡后自然会觉得高人一等,而且出门在外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和经验,了解更多市场行情。

 

  (鲁南日用瓷器)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