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大学志愿何以让人两难

作者:周怀宗 · 2015-06-30 来源:北京晨报

  “医生太苦太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计算机的常加班,学工商管理的当不了老板,学中文的当不了作家……”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的陆续出炉,众多的学子和家长正在面临报志愿的选择,而在网上,“千万别报体”也再次流行起来,“千万别报中文,因为四年大学白上了”“千万别报法学,别幻想何以琛,张益达倒是一大堆”……

  网上的调侃自然不能当真,但是这种调侃和自嘲背后,也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恶搞和好玩,著名学者乔新生说:“大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千篇一律,许多专业烂到极点,也是不争的事实,报志愿是应该慎重的事情,怎样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还是要看学校和专业本身的底蕴。”

  大学的名实之辩

  大学林立,专业繁多,选择本身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再加上网友们的调侃,就更让人迷茫,虽然调侃不能当真,但前辈的“衷告”也并非无因。

  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前大学和专业的泛滥。乔新生说:“马克思有一句话,说‘物的名对于物的本身,完全是外在的东西’,但在中国古典的哲学中,又有名实之辩,‘名不正而言不顺’,要名正言顺,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因此闹出笑话,就不值得,甚至本末倒置。”

  笑话并非没有,而是很多。乔新生说:“以前许多学校叫做学院,但是嫌学院不好听,要改成大学,结果出来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四川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是四川大学不愿意。再如我所在的学校,最开始是两所学校,合并后改为湖北大学,后来有人觉得湖北大学没特点,又改为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再改学院为大学,有意思的是,湖北大学的名字,被原来的湖北师范学院给继承了,更有意思的是,湖北师范学院的名字,被原来的黄石师范学院继承了。”

  改名字之后,是改专业,而改专业则正是造成“千万别报某专业”的原因之一。乔新生说:“改专业也是跟风流行,比如过去的物流管理专业,觉得不好听,给人感觉就是个搞运输的,改成物流工程,金融会计,改成金融工程,我们国家叫某某工程的专业有一两百个,叫工程不打紧,但结果却很麻烦,别人都不知道到底是文科还是理科了。我在学校待了三十四年,常有人问我报什么专业好,但我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专业名称的乱象,让人无所适从。对此,乔新生说:“乱改专业的原因无非三个,第一哗众取宠,重名而不重实;第二跟风模仿,广场效应,你有我有全都有;第三大学也确实感到了招生危机,过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不一样了。一方面教育报告说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提升,另一方面确实大量的学生外流。许多国外大学的招生推介,其中美国有的大学中的留学生数量,中国留学生能占到三成。”

  专业名字很唬人

  专业被年年调侃,学生在不断外流,五花八门的名字背后,折射的是大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乔新生说:“就比如法学,以前开法学专业的学校不到50所,有名的也就十所。现在全国两千多所高校,几乎全都有法学专业,质量会是什么样的,可想而知。”

  名字很唬人,质量却不敢让人恭维,亲身经历的学生们自然难以给予好评,“千万别报体”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是忠告者们的自嘲。乔新生说:“许多学校的专业烂到无法想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有的经常改名字,一个专业名字用烂了,学校名字用烂了,比如说出了大学生卖猪肉之类的新闻,可能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招生,于是干脆放弃,换个名字,以前的问题统统消失。生意不好换个面儿,水平不成换个名儿,没亲身体验,谁知道究竟是好是坏?”

  为什么专业越来越复杂,质量越来越堪忧?乔新生说:“第一,许多学校招进来大量年轻的博士,这些博士中,又有太多人既不能写,也不会讲,但是又要挣学时,只好拼命地安排课时,反而那些老教授靠边站了,结果就是教育质量直线下降。第二,老师跟不上时代,讲课完全和现实脱节,叫投资的自己根本不会投资,叫管理的自己也不会管理。其三,就是格式化的专业和课程,管理部门为了评估的方便,把大学格式化,各个大学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或者即便有,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比如都说复旦大学的哲学很好,但也只是相对于国内的大学,放到国际上,又算什么?”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科设置的僵化。乔新生说:“大学学科设置,依旧是行政管理的方式,权力并没有下放到学校,是行政主导而非市场主导,某个学校如果申请到了一个一级学科,常常是要打横幅庆祝的。”

  大学是干什么的?

  网友们调侃专业,有网络传播本身的原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网友们的切身体会,如果没有自身失望的经历,怎么会有“千万别报体”的调侃呢?

  这种失望究竟是来自于没有学到知识的原因,还是走上社会后发现学而无用的原因,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不过这些都并非根本的原因。乔新生说:“大学教育本身的目的发生了错位,再加上教育质量的问题,就会产生这样的失望。”

  期望不能实现,失望自然诞生,乔新生说:“许多时候,大学教育本身的指向出了问题,大学本来是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这个国家的常识,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公民的常识,但是我们更多时候,是把大学教育当做了职业教育。比如说法学,法学的确有用,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有法学课程,但他们把法学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法学常识,提升公民素质,而不是当做专业教育,培养执法者。所以说这个专业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能在公检法就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许多发达国家,要成为执法者,或者法律从业者,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学习和流程,绝不仅仅是上几年大学就可以。但是我们恰恰是这么干的。再比如会计,这完全就是职业教育。”

  事实上,职业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方向,但却并不应该和普通的大学教育混同一体。乔新生说:“我很赞成职业教育的分离政策,教育应该有所分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而在大学阶段,可以开始分流,一种是通识教育,培养合格的、有素养的公民,一种是职业教育,培养工程师。”

  然而,一旦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混同,问题就会很大,两边都不讨好,通识教育无法完成,同时职业教育也无法培养出好的执业者。乔新生说:“现在我们的学校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各种职业技术学院拼命地把自己往大学的方向靠,另一边大学的专业又拼命地职业化。出现这样的现象,无非是行政分配资源和市场诱惑的双重原因,职业教育想要升格为大学,目的在于获得更多资源的分配,而大学专业职业化,也不过是想要获得市场效应。”

  如何让专业名副其实

  面对网友们“千万别报某专业”的调侃,大学相比也多少有些尴尬,但扭转这样的现象,却并非仅仅是大学本身的问题。

  对于大学来说,概念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质量,远比设一些热门的专业更加重要。乔新生说:“首先,大学一定要面向市场,优胜劣汰,改个专业名字,设个新专业,固然一时得利,但是却不改就业困境的现实。其次,行政部门最好不要再管专业的设置,而是建立好的信息平台,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究竟实际情况如何,就业情况如何等,大家一看就明白,自然优胜劣汰。其三,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落实大学自治的基本原则,千万不要再以行政权力干涉大学专业、大学教育。其四,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尽快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

  大学吸引学生,根本还是在大学本身的实力,教育水准、师资力量等,而不在获得多少行政资源,有多大的名气,有多少时髦的专业。

  而对于学生来说,明了自己的追求,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选好专业的关键。乔新生说:“究竟追求什么,要先想清楚,是要做一个好的职业人,还是做一个有思想的研究者?不要只看学校名字是否高端大气,专业是否热门流行。有个笑话说,一个学生寒窗十年,考上一个学院,去了以后发现不好,于是退学复读,最后考上一所大学,结果报道时才知道,这大学就是去年的那个学院,改名字了。”

  选学校也好,选专业也好,最重要的是看底蕴,是看是否有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乔新生说:“读个专业积累实践比较长的,也可以读一些中文、历史、哲学等,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会让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有底蕴和潜力,不会变成一毕业就失业。有个段子说:有个企业招聘熟练工人,给3000元月薪,有人就说了,3000元你还想招个熟练工人,这个待遇也就能招个大学毕业生。很心酸,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大学几年的学习,只会技能,甚至都不熟练,而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没有好的个人素养,可能就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因此,要对人生有个好的规划,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情况,暑假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去各个大学走走,看看它们的图书馆,就知道这个学校有没有底蕴了。”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