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道德经:自私的行为看似是获取 实则是一种失去

2021-12-31 来源:腾讯网文化

一、

在生活面前,我们总希望世界施于我们善良和温暖,我们感受到世界对我们的爱,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感受。

正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总是在索取,一旦生活没有满足这种期待时,就会产生极其负面的情绪,用沮丧和失望去面对眼前的世界。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首先不应该期待世界给自己带来温暖,而应当反思,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用善良去对待这个世界。

古人常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让我们从内在反思修正自己,用正确的状态去面对世界。

如果一个人真正存在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带着善良去面对生活的时候,他面前呈现的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意思就是说:心中光明磊落,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也如同在晴朗的天空下一样;心中邪恶不正,即使在青天白日下,也像有恶鬼一样。

心中光明磊落和邪恶不正的人,所看见的完全是不同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外界给自己带来的东西,只要在内心呈现真诚与善良之后,自然能在这个世界获取温暖。

王阳明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事情:

在明武宗时期,宁王朱宸濠叛乱,宦官张忠和朱泰想坐收渔翁之利,就鼓动武宗御驾亲征。

但是当他们还没到前线的时候,前线就传来王阳明已经平反朱宸濠的消息,这让两人的阴谋未得逞,于是他们便把这份怨恨记在王阳明头上,并伺机谋求报复。

他们首先在随行军中散布谣言,诽谤王阳明,并且鼓动所有军士肆意谩骂王阳明以及他的士兵,王阳明知道之后不仅没有生气,而且丝毫不为所动,甚至以礼相待。

比如说他派遣自己的手下通告民众,让他们移居乡下,以免殃及无辜,接着又犒赏随驾亲征的北军,每当军中有人伤亡时,王阳明都前去慰问,并给予资金救济。

王阳明又告诫自己的兵士,说北军远离家乡,生活艰苦,我们应该尽地主之谊。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北军把王阳明的这种行为看在眼里,心中颇为感动。

后来冬至将到的时候,按照当地的习俗,这个时候需要人们祭奠亡灵,每家都要到坟上亲手为死去的亲人焚送寒衣,于是在那一年冬至时,王阳明就让城中百姓举行祭奠仪式。

因为军队中有许多人都是常年南征北战,有的在灾难中死去亲人,有的和亲人相隔甚远,于是这一天百姓祭奠亡魂的人特别多,成片的哭声充斥着整个城池,而随行的北军也触景生情,不免潸然泪下,甚至都开始想念家乡,流着泪要求返乡。

二、

标准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只有首先保证自己处在温和善良的状态上,才能用这份正向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收获更多。

如果在自己没有修养出良好品德的基础上,而一味以自私去获取,那么你不仅得不到你所要求的期望,反而会徒增更多痛苦。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圣人谦虚谦让,退身于别人后面反而能得到众人爱戴与拥护,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正是因为他不自私,所以反而能保全自己。

这样的状态其实也符合了“道”的存在法则,道存在于天地间,生成万物却没有自恃功高。

就像水一样,时时刻刻都在默默灌溉养育着天地万物,却没有表现出尊贵,更没有奢求回报,好似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状态,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

也正是他的这一番无私之爱,才成就了它本身特定的伟大,伟大到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水的存在。

所以世人常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上善若水”。

一个人如果不将自己局限在狭小自私的位置上,才能获取的更多,自私的人看似是获取,实则是一种失去。

就像在生活中许多自私自利,爱贪小利的人,看似能得到一丝小利,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贪图眼前小的得失,而失去了许多成大事的机会,也失去了别人永久的信任,所以这也是极其得不偿失的一种行为。

如果此时把眼界放得高一些,心胸放得宽一些,为自己的生命修养出一份厚重感,才能种得今生善果,恩泽后代无量。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