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当小吃遇见文化

作者:吴 琼 · 2014-10-13 来源:凯风陕西

  提到小吃店,人们印象里更多的是烟熏火燎,杂乱不堪。而小吃,更是上不了台面的饮食。就是在文化人的小吃记录里,小吃也只是材料和简单的做法——三十多年前,读贾平凹先生的《商州小吃小识录》,赞叹的只是作者做文的功夫和观察生活之细,为文积累的功夫。后来在报刊读到不少小吃美食,更多是就小吃本身来推介。当有一天,我在洛州民俗院发现了这家“豆腐文化产业园”时,一下子被这种文化小吃所俘虏。身不由己走进了这座浓郁文化气息的都市里的乡村。

  简单的蓝砖砌墙,木椽苫顶,涂成土色的木门,大红对联“吃放心豆腐,送洛水真情”,横额更是简单明了“真材实料”。老百姓一读就懂,一看就舒心。

  进门发现打开的门扇上是一个大大的“忠”字。看到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出现在老百姓家门上的字,心里没有“愚忠”的概念,有的只是回归纯真年代的欣喜和亲切。

  粗糙的磨扇,黝黑的瓷缸,还有贴在瓷缸上的大红“酒”字,恍然进入当年春节的院坝。

  抬头在院墙上找“满院春光”,没找到,却看到了“回归原始”的条幅。条幅边上是一张原始的棕鬃衰衣和竹篾编制的草帽。

  第一次见到这幅对联,很喜欢,就在空间发了个说说,是这幅对联“羊在山上晒不黑,猪在圈里捂不白”,得到很多“赞”。我喜欢的是它的大白话和老百姓的实在。不故作高雅,不显其高深,就这样用老百姓身边的家畜和事实来表明自己做事的底线和风格。其实横额更直白“说啥就是啥”。

  手工制作豆腐壁画。

  洛南豆腐因其独有的水质和本地特产大豆做原料,其声誉驰名三秦。洛南人去西安走亲戚,看朋友,答谢有恩于自己的人,不管对方是一般百姓,还是官员文人,一律打两块方方正正的豆腐,每块都是十斤重。更有那有眼光的,在西安开了门面,专营洛南豆腐。天不亮就开了车从洛南拉了才出锅的豆腐,整车往西安城里送。东南西北开了四家店,店店顾客盈门。

  自制土节能灶。省时省力省资源。

  豆腐园主营豆腐脑,豆浆,热豆腐,豆腐干。清晨上馒头山锻炼的人,从山上下来,出一身汗,舒了身心,累了脚腿,坐在豆腐园里,看着周围养眼的风景,怀念着久违了的时光,慢慢品着沾了山色、水色、文化色的小吃,饱了肚腹,也饱了眼睛,更多的是饱了身心。

  当小吃遇见了文化,小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吃了。沾了文化的小吃就是一首抒情诗,就是一首缠绵的歌曲,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洛南豆腐小吃遇见了洛州民俗文化,身居野山深沟的豆腐,就贴上了河洛文化的标签,走出了秦岭,走向了省城,让久居都市的人感知古老的河洛文化,艳羡洛河人家的闲适生活和如豆腐一样的外表平凡内心强大的品质。

  当小吃遇见了文化,亲近小吃的人就不再是普通的吃,而是优雅的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