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在爱尔兰踏寻乔伊斯的足迹

2014-08-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乔伊斯中心

  2014年6月16日是“布鲁姆日”110周年纪念。“布鲁姆日”是为纪念爱尔兰大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巨著《尤利西斯》而诞生的节日。

  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名叫诺拉的美丽姑娘,他把《尤利西斯》的背景定在这一天,6月16日便成了《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在都柏林街头一天之内游荡的日子。于是,每年的6月16日,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乔伊斯粉丝都会聚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布鲁姆日”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纪念一部艺术作品为目的的国际节日。

  “布鲁姆日”前夕,笔者赴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等地,踏寻乔伊斯的足迹,领略被誉为“传统小说终结者”“人类意识新阶段标志”的一代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曾经的风采。

  在都柏林市中心的伯爵北街,矗立着乔伊斯的雕像,只见他头戴宽檐帽,手持拐杖,有些玩世不恭地目视前方。当地人亲切地称这尊雕塑为“手持拐杖的痞子”。这可不是嘲讽,而是人们尊敬、爱戴乔伊斯的另类表达。都柏林乔治北街35号,一幢浅红色的三层老楼,是乔伊斯在都柏林的旧居之一,现在被建成了乔伊斯中心,用来纪念其生平与创作。乔伊斯中心的一楼,有作者生平、创作年谱详图,二楼是乔伊斯作品和有关他的评论书籍展,三楼是他写作和居住的地方,卧室狭小而凌乱,破得不能再破的小床上,还摊开着乔伊斯当年写作时留下的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手稿原迹。三楼有电视纪录片在介绍作者。电视一旁,张贴着《尤利西斯》书中的人物关系图表,以便于读者阅读这部天书般难懂的名著。

  从介绍中笔者了解到,年幼的乔伊斯聪明勤奋,15岁还得过全爱尔兰作文比赛第一名。乔伊斯大学学的是语言和哲学,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法语、挪威语和瑞典语等,这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乔伊斯一生写了数部后来被文学评论界公认为现代经典的名著。《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都柏林人》、《芬林根守灵夜》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利西斯》更是被评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然而,由于时空交错凌乱,语言晦涩深奥,描写冗长沉闷,直到今天,这部被誉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仍对人们的阅读耐心和阅读极限构成挑战。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演绎的是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的失落和价值危机,这是《尤利西斯》的精神内核。英国学者彼得·福克纳认为:“《尤利西斯》的思想意蕴,是最终想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只有琐碎、平庸、混乱、无意义,甚至现代人可能连关于神话的幻想都没有,而一切秩序、连贯性、统一性只存在于文本的想象世界中,只是一种人为的虚构的产物。”

  “他庄严地向前走去,登上圆形的炮座。他朝四下里望望,肃穆地对这座塔和周围的田野以及逐渐苏醒着的群山祝福了3遍。”这是《尤利西斯》小说开篇第一章里提到的一座海边孤塔,孤塔位于都柏林南部的桑迪戈夫,当时名叫马特楼塔,现在已经易名为乔伊斯塔,并专门辟为了乔伊斯博物馆。

  笔者乘火车20分钟,便到了桑迪戈夫,站在海岸上,很远就能望见一座面海的碉堡状圆建筑坚固地矗立在渐渐隆起的山坡上。近前,门口上“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几个字很醒目。管理员安娜说:“这并不是城堡,而是19世纪初爱尔兰人为抵御拿破仑入侵建造的12座海边军事设施之一,后来为纪念乔伊斯在此居住过6个晚上,而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

  安娜带领笔者详细参观了乔伊斯博物馆。最底层展示的是乔伊斯的书稿、照片、信件以及《尤利西斯》等作品的原迹和首版。通过极窄的旋转形石梯,上到二层,这里是模拟当年乔伊斯居住的场景,有书桌,书桌上打开读到一半的书,还有作者使用过的旅行箱等珍贵物品。最后,艰难地通过更加狭窄、仅勉强容纳一人攀爬的自然石梯,来到最高层,四周景物顿时毫无遮拦地扑入眼帘:一边是浩渺的海水,一边是葱绿的陆地和安静的居民区,丽景佳色,令人神驰。当初,不知乔伊斯站在这里观望四周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安娜感慨地说,这座塔1804年建立以来,一直都用作军事目的,100年后,它迎来了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在文学发展史上,乔伊斯用笔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毫不比拿破仑的大炮逊色。正是由于乔伊斯,这座默默无闻的孤塔变得赫赫有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并得以在世界文学的花园里绽放出灿烂的光芒。也正因为文学,这座孤塔才不用继续背负它不能胜任的防御职责,而成了一盏越来越亮的明灯,照耀着人类跋涉前行的文学道路。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