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重庆秀山花灯源远流长

2014-05-07 来源:凯风重庆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秀山花灯最受青睐。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做“跳团团”,属土著人祭祀歌舞形式。清代“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大量的汉兵汉人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居秀山,高度文明的中原文化与土著人的“跳团团”经过长期的相互渗透,逐渐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秀山花灯。

  民国时期,秀山花灯由一旦(妹子)、一丑(花子)发展成多旦多丑的群体歌舞和行当简单的花灯小戏(亦称单边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秀山花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县9个行政区的60%以上的乡村有花灯会组织,还有不少三世四世五世沿袭跳花灯的花灯世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末,秀山花灯由穷乡僻壤步入发达文明的城市,上成都,到重庆,进北京,飘洋过海,享誉海内外。从此,源远流长的秀山花灯流光溢彩,绚丽多姿。

  秀山花灯,是一门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表演为一体,并以打击乐器、琴弦乐器为伴奏的综合艺术。 花灯来自远古,传说异彩纷呈。神女金花小姐、银花二娘,善良聪慧貌美、同情芸芸众生,毅然降临人间,化为两盏花灯,给劳苦大众带来快乐和温馨。秀山大地,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女慧眼独具,选择此间落地生根。金银二女被人们奉为花灯之神,美好传说流传至今。花灯神的传说,是先民的幻想与寄托,花灯艺术的本源,仍然是社会生活。

  花灯称颂自然,赞美劳动,传承文明,热爱生活,讴歌真情,讽刺丑恶。天地人融合一体,真善美充溢其中。歌舞乐戏,行当齐备,多姿多采,别具匠心。既可综合表演,又可单项献艺。和者众,蹈者广,尤以花灯歌舞为最。像山花绚丽而清香,比云霞灿烂而明媚。格调清新逸远,招式耐人寻味,演出不择场地,道具古朴别致。红灯高挑,画龙点睛。灯映花,花衬灯,意含追求和憧憬,象征吉祥和光明。百姓喜闻乐见,花灯人才济济。花灯客即花灯演出班子,村村寨寨都有它的传人。“花妹子”、“赖花子”生生不息,解放后更富生气与活力。秀山花灯,世代相传的艺术瑰宝,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月初一起灯到元霄夜收灯,花灯热似春潮席卷县境。接灯送灯,鞭炮声不绝于耳;走村串户,花灯客乐此不疲。万人空巷,观者如云。高台花灯,鹤立鸡群,引人入胜。舞台叠床架屋高高搭起,表演者在顶端一张八仙桌上展现才艺。手若游龙,腰似摆柳;舞姿婆娑,如风轻盈;纸扇迷离,彩蝶翻飞;“舞汇”造型,生动逼真:《白鹤亮翅》,如风轻盈;《鸳鸯戏水》,眉目传情。应有尽有,表意传神。表演者琢磨细腻,尽献绝妙;观赏者如痴如醉,叹为观止。秀山花灯,乡土气息浓浓,表现技法圆熟,铸就了“花灯文化”,打造了万千灯迷,闻名遐迩,独树一帜。

分享到:
责任编辑:孙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