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余秋雨微信卖书:谁拯救了谁

2014-03-11 来源:千龙文化

  网上书店近来动静很大。3月6日,腾讯微信正式开启图书销售业务,首发余秋雨的修订版签名本《文化苦旅》,一共限量4000册。刚刚开售半小时,就成交502册,势头强劲。仅仅在一周之前,有消息称,苏宁易购为了止损,将放弃自营图书业务,仅保留第三方平台。尽管苏宁官方否认这一说法,但多家出版社表示已收到苏宁易购的退货通知。苏宁易购与微信在网络图书业务上的一出一进,让许多人颇有些“雾里看花”的困惑:网上书店,到底赚不赚钱?

  沉寂一段时间的余秋雨先生被微信选中,文学嫁接到最火爆的软件平台,互联网新思维打败“传统”电商重新梳理网上图书销售模式,恍惚间,实体书店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图书业遇到互联网的新时代来临了。

  网上书店赚不赚钱,看看实体店的命运就容易回答了。微信进入图书业的销售不足为奇,实则意料之中,但不代表就能够拯救中国图书业的现状,甚至是加速实体店图书的消亡。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市场概念里的渠道之争,一旦回归的文化层面来谈,恐怕能够被拯救的或许只是余秋雨这样的图书作者。

  市场和文化并不矛盾,在中国的环境却很拧巴。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确为很多青年人开启了一扇具有文学启蒙意义的窗户,《文化苦旅》在集结了中国国学的影子以及现代散文的筋骨,借用白话文的外壳,讲述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文传统和思考方式,教化了一代灵魂无所依托的70后。当初,面对文化的苏醒和复兴,《文化苦旅》在一道缝隙中让无数底层的年轻人窥视到了文化的路径,原本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却在市场盗版的阴霾下,变成了地摊文学中的一分子,活脱脱地成了笑话。

  对余秋雨先生的争议来源于历史,让余秋雨先生沉寂的也是源于坊间对历史的无所适从。没有人能够真正描绘历史的真相,观察历史的人也多从自己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亦是对历史的描摹和解读,非要在文字和人品间做出关联,恐怕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就像后代人看待明代严嵩的书法和人品,必须割裂开来。

  现实生活中,《文化苦旅》的启蒙意义容易被各类地摊文学作品簇拥的假象遮蔽,正因为是文化的普及入门教材,符合微信用户的群体特征,余秋雨先生“被选中”的理由就成立了。微信出于市场化的需求,拯救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是皆大欢喜的共赢结果,向隅而泣也只有实体书店的从业者了。

  微信加入电商行列,新一轮的图书降价潮不可避免。网上书店的出现掩盖了中国图书行业本质问题,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惊醒时,微信进入市场后只凸显了市场的竞争因素,将导致中国社会忽略了对图书行业的深层次思考——仅仅拯救了一个余秋雨先生是不够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