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隆冬时节 跟北魏《齐民要术》学腌菜

作者:刘绍义 · 2013-12-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校对:周原

  我国很多地方冬天都是要腌菜的。我原来以为,腌菜不过是近现代的事,最多也就是没有冰箱大棚菜的时候,近现代人的一种发明。翻开资料一看,早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就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旨蓄”了。“旨蓄”就是好吃的储蓄,就是腌制的酸菜、泡菜。

  在《周礼》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专门给王室贵族腌制菜蔬的“醢人”。醢人把腌制的整棵的酸菜称为“菹”,所以,那时腌制的韭菜叫韭菹,腌制的蔓菁叫菁菹,腌制的凫葵叫茆菹,腌制的白菜叫葵菹,腌制的芹菜叫芹菹,腌制的竹笋叫笋菹,腌制的水藻叫菭菹。只可惜这七种用于王室食用、祭祖和待客的冬季腌菜,并没有介绍制作方法。最后,还是在《齐民要术》中,才找到制作的答案。

  《齐民要术》卷九上说,用葵菜、菘菜、芜菁、蜀芥等青菜制作“咸菹”,都是先拣上好的青菜,放入很咸的盐水中,把菜洗净,纳入瓮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清水洗菜,因为清水洗的菜容易在瓮中变烂)。然后把洗菜的盐水澄清,将澄清的盐水倒入瓮中,直到盐水将菜淹没后再盖上盖子,贮存一段时间后,就可以食用了。

  当然,不同的青菜或瓜果有不同的腌制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来《齐民要术》一读,腌制一坛或几坛心仪的咸菜,是没有问题的。

  想想也是,如果古代没有这些腌菜,别说冬季吃不到青菜,就是古人长途旅行时,吃饭都成问题。别的不说,像《红楼梦》中林黛玉北上,薛蟠远出做生意,少则半月,多则半年,没有咸菜,路上吃饭能不困难吗?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南边带来的大头菜,配着粥吃。”这里的“大头菜”就是咸菜。

  林则徐贵为钦差大臣,从北京到达广州也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中间还要经常穿越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那时经济没有这么繁荣,人口没有这么稠密,交通没有这么发达,城镇没有这么多,吃喝没有这么方便,能见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小旅店,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也要带着很多咸菜,不过这种咸菜在旅途中不叫“咸菜”而叫“路菜”。这一点,我们从林则徐的日记中也能看得出来,他不但在旅途中常吃“路菜”,而且吃的也多半是五香大头菜。还有翁同龢,我们从他赴任的旅途日记中,也能看到不少人曾经给他送过“路菜”。可见,咸菜在古代用处之大之广,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原题:《跟<齐民要术>学腌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