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王安石的这首千古名篇 竟然没有一句是原创

2021-04-06 来源:小春说历史 企鹅号

千古名篇《梅花》

梅,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有特殊地位,它是君子四友(梅兰竹菊)之首。也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它清高脱俗,幽香淡雅,被视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历代咏梅之作极多,名家名篇也不胜枚举,王安石就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小诗看似脱口而出,不加雕琢,却每一句都极形象地刻画出了梅花的特征。

梅花是清高的。一树梅花静静地绽放于墙角,不炫耀,不迎合,远离尘俗。

梅花是孤傲坚贞的。它不畏严寒,经受住了严酷环境的考验,在百花畏伏的时候,它傲然绽放。

梅花是高洁的。它有雪一般的颜色,远远看去,仿佛白雪积于枝头。但你立刻就能分辨出那不是雪,因为你远远就会闻到它的清香。

这首诗意象鲜明,颇富理趣,写出了梅花的精神,也写出了一种理想人格。直到现在,仍然脍炙人口,受人喜爱。

别问,问就是“抄”的

其实,王安石咏梅的诗不止一首,还有一首《梅花》也比较出名: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这首诗前两句很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自怜之意,后两句的春风年一度的相惜,有传达出一种惆怅和无奈之感,但还是有感谢之意在,或许花落花开不为春风,但是春风却依然牵挂。作者的惆怅自怜情怀显露无疑。

不过,这首诗和上一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首诗的4句话都是“抄”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来看看“证据”:

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朝诗人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为谁零落为谁开”,出自唐朝诗人严恽的《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出自唐朝诗人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一年一度一归来”,出自宋朝诗人詹茂光妻的《寄远》——“……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你看看,“证据确凿”,有人就说了,王安石真无耻,抄袭别人的诗,但你这样想就冤枉他了,因为他的这种创作方式有一个学名,叫“集句诗”。

何谓“集句诗”?

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收集现成句子组成的诗。据说最早的集句诗是晋朝傅咸的《七经诗》。此后,常有人集句成诗,宋人公认至王安石时方蔚为大国,他的诗集中还保存着45首集句诗。

集句诗的创作,个中缘由除却卖弄学识、独占前人好句的争强好胜心理之外,也似乎与其学术思想取向相关。

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载,王安石作集句诗的理论根据是受李士宁的影响:李士宁,蓬州人,有异术,王荆公所谓“李生坦荡荡,所见实奇哉”者。……初,士宁赠荆公诗多全用古人句,荆公问之,则曰:“意到即可用,不必皆自己出。”

又问:“古有此律否?”

士宁笑曰:“《孝经》,孔子作也,每章必引古诗。孔子岂不能自作诗者,亦所谓意到即可用,不必皆自己出也。”

这种“意到即可用”的思维方式,与王安石在治学中反复强调的以理一为基础、融贯儒释道法等各家的运思方式,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他才易于接受集句这种创作方法。

想写一首优秀的集句诗,挺难的

集别人的诗句为诗颇受束缚。要写出好的集句诗,必须做到下述两方面:

首先,必须熟诵许多诗,这样才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不能临渴掘井,现翻现查。

其次,各句间必须联得流利自然,天衣无缝,融会贯通,如出一手;如果勉强拼凑,必然不能成诗,偶有一两句不妥,全篇神采顿失。

所以,优秀的集句诗得来也颇不容易,不能一概指责为“百衲衣”而加以否定。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