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如果放在清朝 因这首诗李白早就人头落地了

2020-11-09 来源:凯风网综合

唐朝是一个政治、经济繁荣的朝代,亦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个时代,众多顶级诗人如井喷般爆发出来,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

自古文人相轻,比如李白和王维,两人肯定不来电,他们都是绝世骄子,而且在一定时间内都同朝为官,但二人这么多诗歌,都没有提及对方。但是,除了脾气不对路之外,也没有两人互相攻击的故事。

对于不喜欢的人如此,如果遇到对路的人,诗人们的感情就更充沛,也不掩饰对朋友的喜爱、敬仰甚至崇拜之情。比如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很真挚,他多次写诗赞美孟浩然,尤其以《赠孟浩然》最为直白而真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篇第一句,李白就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敬爱。而且,他认为孟浩然不仅是自己爱,他的风流倜傥,天下闻名,天下都应该爱。

在第二句中,李白又将孟浩然描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物。这里的“红颜”并非女性的意思,而是指孟浩然年轻时的俊朗形象。李白说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就不贪念权位,挂冠而去,归隐山中。到了年老的时候,更是悠然自得卧于山峰之中,与白云作伴。

第三句中,李白还进一步描述孟浩然即便是醉酒,依然风度翩翩,宁愿迷恋乡野的花花草草,也不愿意服侍君王。看起来,一个醉鬼也那么儒雅,平时是多么潇洒。能够放弃人人羡慕的地位,这样的人又是多么洒脱。

最后的结尾,明显是化用了《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个典故。这首诗本来就是李白寻访孟浩然未遇,寄诗表达无限遗憾和崇敬之情的。这个典故用在此处,真是恰如其分。

然而,从整首诗看来,并不恰如其分的地方很多,甚至有极大的吹牛成分。最主要的问题,就出在“红颜弃轩冕”与“迷花不事君”这两句。

它们都是为了表现孟浩然不恋权位,没有兴趣当官,更不阿谀奉承的高尚人品。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孟浩然,不仅渴望当官,而且还是个官迷。但终他一生,都没有能够踏入仕途,做了一辈子的白丁,又哪里有官帽给他抛弃?

孟浩然想当官是肯定的,在当时科举制虽然已经诞生,但录取名额很少,推荐当官依然是主流。孟浩然先后拜访过张说、张九龄、韩思复、卢馔、王维等人,其中不乏红得发紫的文官,就是为了能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都错过了机会。

到了四十来岁,孟浩然认为还是科举靠谱,这才有参加考试。可惜那时候一场只取几十人,十几人甚至几人而已,他也名落孙山。不过他根本没有离开京师,反而长住在那里,到处走动拉关系,希望能被引荐。

机会也不是没有,有一次,他在王维的府上时,突然听说唐玄宗驾到。因为当时的规矩很多,布衣百姓并不能见到皇帝,所以孟浩然躲在床下,王维则负责接驾。唐玄宗很精明,三言两语中就发现王维神情有异。

我都怀疑唐玄宗是不是怕有刺客,非要王维说个清楚。王维也没办法,只好将孟浩然请出,并说明了原委。唐玄宗得知是王维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文人,只是机缘不到,一直没有为官。所以,他有心考校孟浩然,命他当即作诗。

其实,孟浩然紧张得要死,哪里有心思当即作诗。不过,他们这样的文人,平时就是吟诗作对,存货很多,因此孟浩然立即拿出未曾发表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没料到,唐玄宗丝毫没有被这首诗的艺术性打动,反而动了脾气:“你说朕不用你,就是‘不才明主弃’,但你自己不来应试,怎么反而怪到我的头上?”从此之后,唐玄宗记住了孟浩然,并扬言就是不录取他。孟浩然只好断绝了在当官之路,这可不是什么主动放弃,完全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其实,唐玄宗在这一点上气量够小的。孟浩然固然说了“不才明主弃”,但不是也说了“多病故人疏”?他说他因为多病,朋友们都疏远了他。这样的话,怎么没看到王维、张说、李白等人发脾气呢?说来说去,还是唐玄宗狭隘了。

但是,对于李白来说,他却歪曲了历史,颠倒了黑白。明明是孟浩然百般求官不得,却写得他对功名利禄毫不在意。虽然夸了好兄弟、铁哥们,看起来仗义,抹黑了皇帝。幸好那是宽容豁达的唐朝,如果放在清朝,早就人头落地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