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柳永格调最高的一首词 一开始便惊艳了世人

2020-08-29 来源:腾讯网文化

柳永格调最高的一首词,一开始便惊艳了世人,美得让人心醉。

柳永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而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两位大词人的作词风格与品位都是大相径庭的,然而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这首词,却连豪放派词人苏轼都大加称赏。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自宋玉《九辩》开始,便开启了千古文人悲秋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把萧瑟的秋景与自身的命运感慨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哀怨感人。

自宋玉始,悲秋便成为了最容易引起文人共鸣的主题。正如如刘禹锡在《秋词》中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后世悲秋词层出不穷、经典之作更是频出,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但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能从大量的写秋词中脱颖而出,令人记忆深刻。柳永一生仕途不顺,常年在外漂泊,清秋时节,词人看到秋风吹拂,万物凋零,不禁勾起了对自己漂泊身世的深深感慨和对情人的无限思念。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的秋雨,洗出了一个整个清冷的秋天,一个“洒”字写出了秋雨落满江天的形态,一个“洗”字写出了秋雨之后天地之间的澄澈。这淅淅沥沥的秋雨,就像泛滥的愁绪,织满天地之间,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凄凉、无限的失意。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霜风,凛冽的寒风,一个“渐”字,写出了霜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间感和紧逼感,在寒风的吹拂下,关山江河一片冷落,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高楼。

豪放派词人苏轼对柳永这句词大加赞赏,“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苏轼认为柳永这句词与唐人相比,都毫不逊色,可见此句的艺术感染力,寒风紧逼,长河冷落,夕阳残照,仅仅三个意象,便让整个秋季的悲凉萧瑟感铺面席卷而来。           

“想佳人”与“争知我”,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前几句是仰观雨撒江天,残照高楼,境界苍凉悲壮,此句是俯瞰花草凋零,境界转入委婉,“红衰翠减”出自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苒,时间的推移,与“渐”字遥相呼应,随着季节的变换,美好的景物转瞬即逝,唯有那无情的长江之水,一声不响、不分日夜地向东流去。“红衰翠减”象征短暂的人生,“江水东流”象征永恒的时间,短暂与永恒的对比,更令人感叹人生的白驹过隙。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一个“不忍”写出了内心的挣扎与曲折,不想登高望远,只因为害怕勾起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一发不可收拾。感叹自己这些年来的萍踪浪迹,到底在为些什么事情苦苦地留在他乡呢?一个反问,一个“苦”字,写出了自己四处漂泊却一事无成,越发令人苦闷感伤。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这一句镜头在时空之间自然切换,词人想象,佳人此时定是在妆楼痴痴地凝望,多少次错把远方驶来的船,当成了心上人的归舟。然而,她又如何知道,我此时也正倚遍栏干,凝愁思念着她呢?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温庭筠《望江南》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柳永词中的最后两句,是从前人的诗词中脱化而出,但是却创作出了全新的意境。

上下句将佳人守望我与我思念她的情景结合在一起,“想佳人”与“争知我”相互呼应,仿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句紧跟一句,曲折委婉,铺排严密,这也是全词的特点,从头至尾,层层递进,思念之深、漂泊之苦,感人至深,成为宋词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