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当“数字”碰上文人的笔尖 擦出趣妙的火焰

2020-06-21 来源:腾讯网

古往今来,文学家们在其作品里运用数字的不在少数,最早映入我们脑海里的作品我印象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离开家一走就是两三里路,不远处烟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远处有着六七座亭台,两旁盛开着八九十来枝鲜花。

这首诗很巧妙地运用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且工巧贴切,平仄有律,押韵流畅,简直浑然天成。全诗通篇写作者出去游走时所见景致,简单直接地描绘着一幅乡村逸景、田园春色。同时表达了作者向往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积极生活态度。

这首诗作,意义简单明了,重在写春游,景物,且巧妙运用数字,适合儿童朗读,是儿童早教诗词里代表性作品。

无独有偶,另有一古代趣事,也是关于数字从一到十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穷秀才,喜爱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尤善对联,十足的文人骚客之一,奈何家境清寒,穷困潦倒。时至年末,秀才见左邻右舍都置办年货,忙忙碌碌,热闹非凡。再想到自己食不果腹,贫困至极,遂纵笔写下一副对联悬挂于大门上。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一出,邻里们看后都唏嘘不已,便纷纷送来了些许年货,帮其度过这大年关,秀才也十分感动,赶忙出来迎接道谢。

原来,秀才这幅对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横批也只有南北,意“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对此,我只能感叹,中国文字文化、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十足富饶。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常青树,不仅需要有名人大家的枝繁叶茂,同样也需要有底层这些文人墨客细枝末节的添补才得以丰富圆满,四季常青。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