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浦江郑氏:“江南第一家”

2007-10-10 来源:浙江在线 校对:周原

 

江南第一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又称郑氏义门,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是饮誉中外的承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九世同居天下闻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历史上曾十五世同居,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30余年,其孝义诏家,名冠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为“江南第一家”。现存的“江南第一家”主要有郑氏宗祠、孝感泉、建文井、白麟溪碑、十桥九闸、天将台等,其中以郑氏宗祠最为著名,扩建于元初,迄今已有650余年历史。全祠正门西向,面对白麟溪,正门额 “郑氏宗祠”匾,侧门楣上悬“江南第一家”匾,进内西向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神龛自上而下,依世系之次序,分为九级。两厢设尊贤、仕宦、忠义、助祭、节孝贞烈等祠。拜厅正悬 “孝友堂”匾有序堂,左悬会膳钟,右有听训鼓。有序堂设家长位。全祠共有厅屋64间2弄,有“千柱落地”、“不结蛛网”的传说。祠内元、明名人碑刻、匾额、楹联达30多块(对)。

  郑绮为同居第一世祖,郑绮的母亲张氏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抱持就厕便溲三十年如一日”。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郑绮用手挖地数十尺,仍不见有泉水,他急得大哭起来。他哭了三天三夜,一边哭一边继续用手向下挖,指甲脱落了,鲜血染红了山石,泉水终于奔涌了出来。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的余党,一时坐诛者竟有3万人之多。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争来争去,最小的弟弟郑题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郑濂见到他后,说:“我居长,我理当承罪。”郑题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兄弟争相入狱,在刑部传为奇谈。传来传去,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个嗜血成性的皇帝大为感动,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几个字。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说:“皇上家才是天下第一家呢。”朱元璋顿悟,于是,改写为“江南第一家”。他还规定,从此以后,他要直接到郑家挑选人才委以要职;郑家每年派人朝见,可与孔、孟、颜、曾子孙同班行礼。

  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治成员有18种职务26人,分别为宗子、家长等。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而家庭统治者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反映出我国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的遗风。这时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却井然有序:8岁的孩子入家塾,16岁入大学(即东明精舍),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妇女则从事纺织和其它内部事务。收成上缴祠堂。60岁以上的人可以退休,免去劳作,由大家共同赡养。人们每天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全体成员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男进同心堂,女进安贞堂,三千多人同时进膳竟悄无声息;饭后集体出工。

  “江南第一家”还有一部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其中规定出去做官的子孙,一旦被发现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就要被宗族开除,死后牌位也要被扔出祠堂。这种在大家族中“削谱黜宗”的惩罚,很管用。所以,当地农民很自豪地对我们说,宋元明清,郑宅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没出一个贪官。

  以祖训促和谐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

  郑氏家规内容繁多,要求严格,核心内容为理学纲要。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经在郑氏宗祠留下墨宝。在郑宅任教多年的散文大家宋濂则参与修订了《郑氏规范》,这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义门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由于郑氏家规对在朝为官的郑氏子弟要求尤其严格:“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所以郑氏在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没出一个贪官。“江南第一家”也被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评选为“首届全省10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郑氏规范》同样也影响着现代的郑宅人,在郑宅镇枣园村,家家户户外墙都涂上白漆,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为外墙添了有着浓郁浦江农村书画特色的外衣。内容则是结合“江南第一家”的特色,精选了《郑氏规范》中“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进退不已者,当理直之……”等数十条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家规。不仅原先乱涂乱画的“牛皮癣”没了,而且这些先祖对如何做人、尊师、为官得到有益的启示告诫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村民,也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历史文脉不断延续

  “江南第一家”座落于浦江县城东面约12公里处,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大小景点20多处。浦江“江南第一家”以它独具的古代儒家文化沉积、明清古建筑遗存和山乡风情民俗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极具特色的山乡古镇之一。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典范。

  和其它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味的妩媚飘逸,在小桥流水之间,在花草树木之内,在白墙青瓦之上,在人们言谈举止之中,它处处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庄严。源于玄麓山的白麟溪从古镇中横穿而过,载着镇上人修炼了近千年的庄严流向远方。这份庄严是由这样的方法修炼而成: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

  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家致富了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镇上的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那他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八百多年来一直如此。

  郑宅镇人重义气。在这里,富裕起来的人主动借钱给贫困的邻居,不需借据,不要利息,帮助邻居办厂致富,一直到把邻居扶持起来为止。郑宅镇现有人口一万多,其中95%为郑姓,但郑姓人却从不把外姓人当外人看。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和制锁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从未发生过争执与纠纷,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镇内企业吸引了2万余外来务工者来此打工,在这里,外来务工者受到的是同城待遇。

  镇里人好读书,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风气。当年郑氏的祖先郑绮在牛角上挂着《春秋》,一边耕作一边苦读的事迹,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在镇上随便走走,随处可见手不释卷的人,在桥边,在树下,在院里,在灶旁,甚至是行走当中,也有人在边走边看。不论男女,也不论老少,整个小镇宛若一个校园。

  祖先的那幅“耕读图”成了绵延八百多年的长卷。镇里人好学成风,每年镇政府要拿出一大笔钱投入到教育上来,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各乡镇中名列前茅。考不上大学的,家长并不要求他们马上就业,而是拿出钱来让他们去各个大学的业余班自费读书。令人称奇的是,镇政府还专门拿出一笔钱办了金华老年大学郑宅分校,使老有所学在小镇里也能成为现实。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