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漫谈中国生肖文化:鲜为人知的三十六生肖

2013-12-29 来源:北京晚报

  川西藏区旧时为西康省所辖。曾随友前往,偶得一花纹纷繁的白铜圆牌,来自后藏日喀则,是藏人佩戴在身上的“护轮”,亦似汉人的护身符。上面遍布一圈圈图案环绕,逐一辨认,才辨出第三圈的十二生肖动物和中心圈内填了九个藏文的井字格,而圈外则好似八卦的长短爻。

  记载生肖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的最早历史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古时,中原之外的西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用动物来纪年,廿四史中的《周书》和《唐书》均有记载。而《宋史》中有关于吐蕃首领在追忆往事时,有使用动物纪年的习俗,吐蕃就是西藏。十二生肖历(即兽历)也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当中。

  友去访上师答疑解惑,我也随之前往。望着壁上斑斓的唐卡,在浓郁的酥油香气中,喝熟普洱,淡淡的苦味透着不同。上师说此物是个藏式护轮的标准器,译成汉话就是“天铜四方五行九宫八卦十二生肖护身符”。它用简单的一层层纹样结构,来代表复杂的多重象征意义。西藏原始苯教、密宗佛教文化与阴阳五行中原文化在小小的铜片上水乳交融,汉藏的符号文化相辅相成,构成和谐的有机组合。小中见大,从细微处见真意,具有浓厚的民俗神秘文化色彩。

  藏式护轮中的井字其实就是神奇的九宫格(又称位幻方或纵横图)。九个格子依左至右,上到下的顺序,填进492,357和816九个藏文数字。无论上下左右直线还是对角线,三数之和永远是15。另外,古人视九宫幻方具有神奇功效,可以保护人的生命。九个数字除去中心的5以外,就是分别代表乾坤离坎艮兑震巽八卦方位位置的“洛书”。圈外就是用八瓣莲花装饰的八卦符号与之一一对应。八卦的排列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相对应。最外圈的图案是依东南西北方位分别饰有树木、火山、刀剑和水波,分别象征木火金水,配合中央的九宫为土。藏区五行的方位与中国传统五行方位完全一致。

  护轮第三圈雕有十二生肖属相, 顺时针旋转,北方为猪鼠,南方为马蛇。令我想起地安门北的后门桥挖出石质的老鼠和修前三门大街时在正阳门外挖出的石马。北子鼠而南午马,就是当年传说中姚广孝和刘伯温修八臂哪吒北京城时定下的子午中轴线。

  家喻户晓的十二生肖,似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每逢农历新年,国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世界各国各地的邮政局几乎都发行生肖纪念邮票。但鲜为人知的卅六生肖却默默地躺在故纸堆里,直到前几年才又有人从《五行大义》中发现其魅力所在。台湾的林正义对于卅六生肖也有深入研究,并积极倡导。

  原为齐梁国宗室子弟的萧吉,身历四朝(南朝梁、西魏、北周和隋朝)前后15个皇帝,国破家亡,南北漂泊,看尽世间沧桑、宦海沉浮,阅历之丰富世间罕见。萧吉一生著述甚多,晚年写成五卷《五行大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是公元594年萧吉所写的献给隋朝皇帝的《五行大义》。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

  萧吉将每天的12个时辰(24小时)细分为旦昼暮三个时段。子丑寅卯为旦时,从夜11点到早7点;辰巳午未为昼时,从早7点到下午3点;申酉戌亥为暮时,从下午3点到夜11点。三时段分别对应于三种动物,于是生肖属相便成为卅六种。

  鱼跃龙门始成龙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汉地的农历壬辰龙年,也是藏历水龙年,源自地支中的壬癸配五行中的水。在十二地支中,辰代表长草水泽,草泽乃是江河之水汇集处。《左传》“深山大泽,龙蛇生焉”。“申为水之源,子为中流,辰为水之末,如百川东注,皆归于海。”

  按萧吉的分析,辰是东流的大江大河的汇聚之所。蛟和鱼都是水中灵物,所以自然与龙一齐成为辰年生肖属相。它们都与水密不可分,蛟龙即水龙,而鱼则是未化成龙之身。蛟因多与水患连在一起,遂成不祥之凶物,但龙却象征祥瑞的吉兽。

  鱼在民俗传统中属于待化之龙。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物上面,绘有六七千年前的鱼图腾崇拜,被视为鱼龙变幻图案发源之一。远在秦汉,民间就有鱼可化成龙的神话,《山海经》、《说苑》、《淮南子》、《汉书》等古书中早有记载。《太平广记》甚至对鱼化龙的过程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描述:“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鲤鱼跃龙门的鱼龙变幻纹饰,一直被当做吉祥图案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与江苏周庄和浙江乌镇齐名的山西灵石静升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此地的王家大院闻名遐迩,但不远处的文庙更是一绝。旧时,文庙主要是祭祀至圣先师,教化乡民,鼓励学子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但绝少见于县城以下的村镇。静升文庙始建于元代,门前立有一尊七米高,十米长,一米厚的砖石影壁,以透雕形式镂空刻出鲤鱼跃龙门,我认为可称中国之最。影壁上,八鲤乘风破浪,而另一条已经跳过龙门。在变成龙首鱼身后,尚回头张望其他鲤鱼,是鱼龙变幻的绝佳写照。正如许浑诗云:“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最早的鱼龙变幻原始纹样,见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一件细颈陶瓶上,属于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有专家称之为最早的飞天鱼龙。明朝建筑中也有用鳌鱼作为吞殿脊之神兽,载于成化年间陆容所写的《菽园杂记》中。而形象最为生动传神的鱼龙,莫过于受到梁思成所赞誉的始建于唐代的山西灵石县苏溪村资寿寺。

  资寿寺天王殿脊两端的巨型琉璃鸱尾,烧制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活灵活现气势非凡的鱼龙变幻造型,替代了常见的龙子螭吻。桀骜不驯的大龙怒目圆睁张口力吞屋脊,它高高竖起的壮硕鱼尾上,盘有一条小龙探头望天,并高举龙爪直指苍天,充满着动感强烈的灵气,颇有盛唐遗风。

  亿万鲤鱼跃龙门,成功化龙者仅七十又二。极具竞争意识的“鱼人”们,抱有强烈的危机感,追求事业的继续发展和未来的远大抱负。李白自比不得化龙的鲤鱼,精彩地勾勒出鱼人的心境:“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因为“鱼人”们往往精力旺盛,性格外向而活跃,所以在繁华喧嚣的生活中如鱼得水,而不能静心独处。宋人卢祖皋词云:“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鱼人”们在追求异性时亦竭尽全力,有宋人赵长卿词为证:“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他们一往情深、痴情万分,其感情之细腻,如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分享到:
责任编辑: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