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我们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呢?有这四个理由

2020-04-02 来源:读写号

  当我把第十四本传记《富兰克林传》读完之后,便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想到自己有一天「狗带」了,有没有人帮我写传记?我值不值得别人写?在有生之年,我应该如何活着才配得上别人为我写传?或者写自传? 

  在上个月写的《人物传记精选五十本》一文里,我没有说为什么要花一年时间读这些传记,可能在不少人看来不需要多少理由,他们认为读传记纯粹是为了消遣,因为人物传记最容易读。

  其实不然,人物传记一般比作品本身更难读,它跨度时间长且资料零散,不管是自传还是他人写的传记,都不可能完整地拼接出一个人的全貌。试想,连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夫妻们都不可能全方位了解对方,何况跨越了几十年去认识一个人呢?

  所以,在读人物传记时不必太苛求主人公是否完美,只需从他们人生经历中读到对自己有益的那部分便好。尤其读了这么多传记之后(今年要读完五十本),我才发现一个人能够永久流传于世的,除了伟大的著作便是思想的光辉了。

  难怪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的志气,增长见识。这可算是我肯花宝贵的时间读人物传记的第一个原因吧。

 

  其次是我一直认为自己长不大,就像我的博客签名写的一样:虽然每天挣钱花钱,读书思考,时常对别人指指点点,但却像一个喜欢搞点小文艺的自闭症儿童,还无法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我需要在各领域的大师那里吸收更多养分,好让自己更快成长和成熟,不管是作家、艺术家、哲学家还是政治历史人物传记,我都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只为健全自己的人格。

  当读过每一本人物传记之后,我还要收集相关的写作资料,尽量写好每一篇读书笔记,待全部写完之后就合集起来,叫《成人之年》。说明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尝试着去完善自身各方面的不足,并以大师们为榜样修身,成年。 

  第三个理由则功利得多,我希望从阅读人物传记中学到大师们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所做的努力和应对方法。而他们的处理方式产生的影响是看得见的,因为它已经发生,不像我们每天的生活一样现场直播,没有多少总结的余地。

  比如读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我才了解了阿米巴。不过这种不给客户任何回扣、依法纳税、挣干净的钱、利他为主和改变社会的经营方式,我一度怀疑它在中国行不通,直到读了《商业评论》总第174期的「复盘案例」栏目之后,才发现国内早已有了依靠阿米巴经营上市的公司。

  对脱胎于王阳明心学的稻盛经营哲学,和他提出的「六项精进」的认可,我还延伸阅读了《活法》、《会计七原则》和《阿米巴经营》等书,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阿米巴。这些都给了我如何去经营一个公司提供鲜活的依据。

 

  第四个理由是可以跟已逝的大师们交朋友。我不懂社交之道,嘴笨且少有时间结交新朋友,平时跟书本打交道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与人交往的时间。因此在读人物传记时,我更像跟一位朋友在交流,而不只当成一本书。

  当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而不是读者时,比较容易在读书时走入大师所在的那个时代背景中,看着他如何去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读累了合上书本时,像跟一位老朋友暂时告别一样,不用客套地说再见和下次再来,有空再读的时候就接着先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这才是最舒服的交友方式。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在读人物传记时,书中的大师们也有过彷徨、失败或犯错,有时还善恶不分,我会批判性地接收对自己有教益意义的那部分。即使读完一本传记有一点点收获,我也发现自己真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