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左宗棠借钱打仗专挑利息高的 看似吃亏 却很有政治智慧

2022-10-17 来源:腾讯历史

清代有两大奇人,在向洋人借款时,都不按套路出牌。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左宗棠。

李鸿章是借款只向一家借,借得越多越好,而左宗棠专挑利息高的借。

李鸿章的逻辑很好理解,借少了你是银行的孙子,借多了银行就会求着还钱,反而成了你的孙子。

相对于李鸿章的“痞子气”,左宗棠的借贷手法则充满政治智慧。

 

同光之际,为镇压西北民族起义和平定新疆内乱,左宗棠战时筹饷,先后6次向洋人借钱,共计1595万两库平银,这就是所谓的“西征借款”。

对于左宗棠的借款,很多人不解。打仗向朝廷要啊,在户部进行支取就行了。但是,道光之后,清廷为了应对鸦片战争以及镇压太平军,开支剧增。尤其是太平军占据南京后,清廷部库空虚,各省春秋拨册空空,原有的拨付制度--“酌拨”已经难以为继了。

 

朝廷没钱了,但事情还是要做的,钱还是要花的,这个账最后就算在了本省和周边临省的头上。说白了,就是在户部的支持下,大家商量着来,从各省调拨银来维护军政开支,这就是后来的“协饷”。

为了应对西北战事,左宗棠一开始也想通过“协饷”来解决,但发现根本行不通。他在央求地方“协饷”时,公文发了好多次,但迟迟没有动静。

原因很简单,各省也不宽裕啊,况且当时还有“海防”和“陆防”之争,“协饷”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1867年,左宗棠在移师西北途径江西时,就曾向江西巡抚刘坤一提出“协饷”的请求,每月增拨饷银2万两。这个事在刘坤一的推脱下,最后不了了之。左宗棠只能气得干瞪眼。

以上啰嗦了这么多,主要说明左宗棠在进行西征时,传统的“酌拨”“协饷”已经失效了,他不得不向洋人借钱。

向洋人借钱就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这会授人以柄的。战时还好,一旦兵戈休止,很有可能要问责的。左宗棠也深知这个道理,但他还顶着压力,向洋人借钱。

 

他借钱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利息就高不就低,哪怕和洋人谈的利息不高,在向上呈报时也要说得高高的。

比如,1877年,左宗棠第二次借款时,汇丰银行的年息是一分,左宗棠在呈报朝廷时,改成了月息一厘。如此一来,年息就变成了一分二厘。

又比如,左宗棠在以德商泰来洋行“包认实银”为由借出了一分六厘二毫的年息,这比一般的贷款要高出50%以上。

 

左宗棠借款利息就高不就低,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高息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满足用兵需要。左宗棠西征,尤其是平定新疆时,形势紧急,而大军又急需购买军火、筹集粮草。这些事情都拖不得,更等不得。

事实上,在贷款的保障下,左宗棠能够有效筹集战时物资,这是他得以成功击败阿古柏叛兵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是左宗棠“借洋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协饷制度捆绑在一起。通俗来讲,对于洋债,要协饷的各省是有通过海关关防间接还债的义务的。

高息能够胁拨各地方省份迅速协饷,否则向洋人借钱的本和利都要他们来还。有洋债的鞭子在后面抽着,各省自然不敢被动拖延。这样一来,名存实亡的协饷制度又能真正运作起来了。

三是左宗棠的高息贷款可以绑架“洋行”。在经由洋行运作后,这些贷款全部变成可以公开买卖的债券。

利息高,债券收益就高,买的人也就越多。而你一旦买了债券,则客观上就选择了支持左宗棠的西征。事实上,借由高息贷款,左宗棠西征获得了英国等列强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收复主权的国际阻力。

 

左宗棠的高息贷款虽然是特殊情况下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但经过层层运作,最终变成了西征平叛、收复主权的有力筹码,充满了政治智慧。

当然,高息贷款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高息就意味着沉重的负担和一定程度上的交换,也给具体经办此事的胡雪岩留足了回扣空间。左宗棠死后,其部将被追责,胡雪岩被抄家都和高息贷款有一定的联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