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以《武备志》茅元仪醉酒暴卒为例 大明党争激烈的3个原因

2022-09-15 来源:腾讯网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茅元仪从狱中被放出回到南京,过完中秋节后回到了湖州老家。算是躲过了阉党的迫害。天启七年八月,崇祯即位,其后就将魏忠贤打翻在地,十一月魏忠贤自杀,十二月以后魏忠贤一党的核心人物相继被杀。

茅元仪艰难的复出之路

虽然魏忠贤死了,但敌视东林党的政治人物仍然广泛地存在着。孙承宗复出艰难,茅元仪更是如此。茅元仪再次北上,将新修订的《武备志》上交朝廷以备军事使用。即使崇祯看到茅元仪进呈的《武备志》后表示赞许,但王在晋、张瑞图等人鼓噪下,茅元仪仍然“以言论罪”,被要求在江村“缄口(言)思过”。

 

其实,无论是“大言”还是后来的“孤傲”,茅元仪之所以被实权人物批判,主要就是其言论、做事方法伤害了官场习惯,特别是在“党争”之下,他和孙承宗的关系,孙承宗和东林党的关系。

无论你说得多么正确,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不能,那就是再好再正确也没用。

至于我们后人所想——“如果失败了,大家全都完了”的理念,在“党争”时,每个人都不会想这些;即使想了,也会认为自己不会失败,大明根本不会亡;即使解决不了,改朝换代又能怎样,难道他们就不需要官了吗?

 

由此,茅元仪的“复出之路”很艰难。

茅元仪的复出传奇与茅元仪之死

要不是有1629年,后金军队突击京畿,茅元仪率领24骑保护孙承宗从东便门突出重围这一传奇。茅元仪恐怕还要继续闭门思过。在第二次督师辽东中,茅元仪再次因“孤傲”被罢官。从1630年冬开始便处于发配状态。第二次从军时间短,几乎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从1630年到1640年茅元仪去世的十年中,茅元仪三次前往发配地福建,其中虽有再次“复出”的机会,仍然屡次失望。其间,曾经的同事、好友不断战死,就连恩师、伯乐孙承宗也终被杀。表面上,虽有歌姬美女相伴、好友相陪,其内心仍然苦闷。

崇祯十三年(1640年),面对清军在外、农民军在内的乱局。茅元仪借酒浇愁,哭笑不断,从早到晚皆是如此,最终暴醉而卒。

那么,茅元仪的才能是有的,但始终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为什么?就在于党争。

大明朝不缺人才,缺的是没有党争的稳定

阉党、楚浙齐昆宣秦和东林党中都不乏人才,特别是东林和阉党(包括依附阉党的人)内也算是人才济济。但在“党争”之下却皆成小人。晚明“党争”剧烈,主要是明朝的社会风气已经变化、传统权力斗争、选官选才导致为自保而不得不加入“党争”三个方面原因造成。

 

其一:在新旧两个时代的斗争中,新时代已经形成统治地位,但新时代并不成熟

在“心学”冲击传统理学的百年时间里,人人高度自我下以物欲、人欲为核心下,传统的忠君爱国思维荡然无存。但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旧时代都有其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你得形成稳固的体系。你把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推翻了,那么,你建立怎样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打造,而且还得有其合理性。

可问题是,你还没有打造新的思想体系,内部大型自然灾害来了、外部敌人来了。你的新的思想体系(以人人为钱为基础,但一方面你得像西方那样用理论将儒家的“仁爱”“和合”等观念,偷换为“强盗思维”。

 

因为,依靠传统农业文明你无法为“人人为钱”的思维给绝大部分人带去希望)根本无法打造,结果,清朝建立后一切从零开始,重新把旧的思想体系建立起来。

其二:各色人等通过物欲、人欲,都有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例如,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禁海”政策导致“地下经济”——海盗、走私犯势力巨大(经济和军事能力,特别是正德以后对西方武器的使用),获得“无视”下默认,由此,他们有利益代言人。

例如,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在万历时期正式获得户籍(在此之前,通过各种手段也可以参加科举,但却并非是整个商人阶层),由此,大规模进入官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